返回第一章 初入道门,修行于心(1 / 2)道道了首页

“山有木兮木有枝,卖了柴火有酒吃……呃……呵呵……今夕何夕兮,是以不我知。今日何日兮,天下莫能知。”

在绿树青山间,一条蜿蜒的小道上,一位小道士提着酒葫芦,哼着小调,踉跄着往山上走去。这是他今天在茶楼听说书先生说的戏文,勉强记下了一两句,随意地自个胡编乱造,倒也觉得有趣。似乎在师父的道法熏陶下,他也渐渐有了点世外高人的风范。

山间流淌着清澈的小溪,碧水潺潺,绿荫葱葱。此山不高,却山峰挺立,因形似牛角,故名牛角山。山中隐有一小观,名为无极观。观中仅有两位道士,平日鲜有人至,显得极为冷清。

山下有一个村落,因山而得名,称为牛角村。牛角村的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民风淳朴,生活安宁。

牛角村东行十里为林县,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逢集。今日恰逢初三,天未亮,小道士便背着前日晒好的柴火,赶着时辰搭村里的牛车进县里。

今天的集市热闹非凡,不出一时辰便已将柴火卖完,顺便还卖了几张符纸。小道士去打了一葫芦酒,随后攀上茶楼窗边,听了会儿戏。戏未散场,他却不忘在午饭前赶回牛角山。

行至山脚,他才喝了两口小酒,便已步履蹒跚。

“呵呵……小爷当年果真英明,还好……没……呃……没上南山寺剃头去当和尚。想来当个秃头和尚,怎比得如今自在,哈哈……”

小道士本是个乞儿,自记事起便随爷爷乞讨为生,饥一顿,饱一顿,求人施舍,受尽寒风冷气。

五年前,林县年中大旱,颗粒无收,饥荒遍野,不知饿死了多少人。有田有屋尚吃不饱饭,更何况乞丐。爷爷挨不住,就此去了。此时他在世间已无依靠,恰逢灾难,心想不如遁入空门,先不说是否全心向佛,只求有口馒头活下去罢。他半走半爬,未到南山寺,便昏厥在路旁,再也不醒。

是师父把他拾了回来,留得一命。他觉得自己与佛无缘,如今爷爷已去,已然无依,师父对他有救命之恩,便决意跟随师父修仙问道,报答恩情。

可未曾想,师父不收他为徒,虽说不逐他离开,却也不愿收他。为此他并不气馁,反而在院子的西北角柴房边搭了个窝棚。从此过上了日出做饭洗衣,日落添油点灯,掖被角的小媳妇般安稳的日子。

书夜变化,四季交替。在给师父洗了三年的裤衩后,他终于被点头收进门中,还赐了个道号:“知了”。师父说是世事通达,万事可知。他对这道号甚是不满,听着就如那夏日里烦人的虫子,令人不快。经过多日的抗争无果后,他只能自我安慰,本就是个无名乞儿,现在也算有名有靠了。更何况英雄不问出处,不问名讳,经过一番自我慰藉,果然也放下了心结。

入了师门后,他过上了日出做饭洗衣,日落添油点灯的安稳日子。数月后,知了才反应过来,跑去询问师父:“师父,何故我未入师门,同入师门并无两样呀?”

师父道:“修道者,修心养性,清净无为则道法自然。”

“师父,那洗衣做饭、砍柴烧火也是修心养性?”

“活于俗世,修于俗世。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求道者不拘于形式,而在于人之心志。”

听师父绕了半天的大道理,他没听懂,似乎……好像……师父是在说他是个俗人。俗人做俗事,做饭去。他又一次向命运低头了!修道之人嘛,当然要豁达!对!他想通了,就是他豁达,似乎修道之路又精进了一步。

师父道号无上,山下人都称之为无上道长。知了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光听着就觉得高大上啊!师父英明,怎么到他这儿就叫知了呢?再次为自己的道号郁闷了。师父的俗世名并未与他提及,只说:“番外之人,断尘绝世。世人因欲而有生死好恶,因好恶而有烦恼,因此欲念不除,道念难增。”

知了只觉自己又被绕晕了,师父真了不起,出口便是听不懂的大道理。他幻想自己修道有成,是否也能这般仙风道骨,出口成章,让山下那群小媳妇们听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