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吊井岩的传说(1 / 2)澧水边上的故事首页

据老一辈说过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谷家祖上也有个女子叫金花,在送亲的路上经过吊井岩的大山时没有任何征兆地羽化成仙了至今保佑着这方乡里乡亲,后人叫她金花娘娘.

后世更有人在万米山上给她修了庙,不知道从哪里请来的尼姑,一老一小看着.边上开了两分地种了菜可以供香客吃斋饭,有年老的婆婆们干脆长住了下来,一边修行一边帮忙种菜打扫,香火旺得很声名也传得很远,四方的乡亲有事没事总要去许愿,成了还愿,不成再许就是等来年或者等下世.等我有一年正月上去的时候,那年山上没有雪,种的白菜萝卜抽了苔开了粉黄粉黄的小花儿,在四周树木的映衬下更加好看,远远坐着如果有本书再添杯茶必须坐上一天才行,合上书斋饭好了,菜子油炒的酸菜和菜苔最是清香可口,自有一切大鱼大肉不能比的味道,必得这个清静之地来吃才能体味得出来.

道光年间,从万米山流向澧水的河水突然就断流了,请了多少风水先生拿着罗盘走遍了周边的大山小坡,都没找到原来的水源,最后乡亲们只好不了了之,带头的谷家先祖更是叹了好几代人。

中国人对水源的依赖自古就有,有水才有生灵才有一切家计,人有水喝才能养得起牛才能喂得了猪才能耕得了田种得起山上的地!所以河岸江畔湖边都会慢慢繁华起来,成为人们的聚集地,他们在此地建起房子做起买卖结婚生子,一代一代把祖上的手艺传下去经营开来,有些走得更远,搬去县里下到省城更有出了国跨了洲的,把华夏血脉撒到这个浩瀚宇宙里唯一一颗有生命的星球上的各个角落里.

河水断流之后,每年到了谷雨至立夏时节,往往会接连下几场大雨,上游冲下来带着山石泥沙的黄浸浸的雨水汇集到干涸的河道里.有几年还冲跨了护河的堤坝,跟小斗柜一样大小的青麻石被冲到了下游,这可是祖上从温塘搬到此地时几房兄弟一起出钱出力请石匠从两边的岩山上取的.以前没有炸药,靠老祖宗的经验传下来的取石办法,用生石灰浇灌井水才能从整块跟山一样高的岩山上取出来,按打出来的形状再一镐一镐敲成四四方方重达近千斤的石头,才能砌起来当河堤.守护河道边的水田也守着家人守着老业守着一年四季风水流转,才有田种稻子来养育儿女子孙不是.历代族长第一要务是出面安排调解本族的各项大小事务,第二要务就是带着众人守护这一段流经小村的河道边的堤坝.

每年河水涨起来都是固定的时节,落下去的时间却有长有短,短则个把月,长的时候也有几个月的,看当年的雨水量大量小.等河水变清了,各家的女人带着大姑娘小媳妇洗棉衣洗铺盖洗汗巾子洗包头的青帕子,更加勤快的洗一切能洗的,包括各式各样能搬动的家什伙儿除了厢房外的石磨盘,奶奶还会把放大茶壶的茶凳儿都会拿出来洗.做为乡里人一天到晚要忙的阳春比家务事多得多,棉衣一年一洗,铺盖一季一洗就算是爱干净爱收拾的婆娘了.所有偶尔有人看见了,太阳下山吃了饭没了事聚到大屋花园坎上聊天的时候,有人就会当个笑话说:你看看城里来的就不一样,不是柱子拆不得,不然都是搬到河里洗哈吧.其实吧,家务活儿是没有止尽的,可以细微到一个小地缝一个小窗格都要清洗呢.

正好有一股地下泉水从庙后面的石头缝里流出来,顺着小溪流到河里,和其他几座山溪水流到澧水再经过几百公里汇入洞庭湖,据老人说也流经了<桃花源>里山洞,所以这条河特别通灵性.

金花娘娘是在送亲路上升天的,小庙正好位于两县之间的最高山上,所以两边的乡亲都很愿意来这里为子女的姻缘许愿求签.家境好的,挑上一担米再给几块光洋.家境一般的打上两斤清油,装上几米土布.家境差的也背上半背篓的谷子,或者乡场上拿鸡换的一包红糖.人到了东西往香案上一放,诚心诚意的磕三个头,老尼姑坐在边上敲着木鱼.

“我是小溪口过来的,问一哈屋里儿子什么时候回来?“

老尼姑看了看老人家,面相慈祥而安宁是个好人问:“你儿子什么时候走滴?“

“走了好几年了,一开始是跟着他叔叔放排下常德,后头说跟人学着做生意到了长沙“

老尼姑要小尼姑拿着签桶摇摇:“老人家抽一个我看看.“

老人家不知道有什么规矩,手哆哆哒哒更不知道拿哪一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