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3-06】天策府(2 / 2)武则天传奇首页

长安“弘文馆”和洛阳“武功别馆”,名虽不同,教导也有侧重,但主要还是长安和洛阳的区别。文献记载,隋唐时期采取重振儒术,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唐代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分为东西两监,分别设在洛阳和长安。

唐代国子监下分设六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律、书、算三学馆是培养专才,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用来培养通才。“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这是大唐的最高学府,不过崇文馆设立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长安只有一个弘文馆而已。而洛阳文学馆里,还有太宗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设立的“武功别馆”。

“六学二馆”。第一等的是国子学,入国子学者须是唐朝三品以上显贵的子孙,“外藩”学生非皇子王孙不得入;太学为第二等,入太学者是唐朝五品以上官僚的子弟;四门学,供唐朝七品以上的低级官吏子弟入学就读。

国子监的所有学生都是公费就读,食宿全部由唐朝政府供给。不过,学生入学时要给老师送礼,一般情况就是一壶酒、一束干肉再加一段布帛而已。唐朝规定:

国子监学生每年进行考试,考试及格即为“及第”,若再通过吏部的“释褐试”就能出去做官,但连续九年考不中就要退学。

刚刚出了父孝。

其父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文献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在荆州都督任上的武士彟得知消息,悲痛成疾。李世民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武士彟去世后,李世民命并州都督李勣主办丧事,棺木及丧葬费用都由政府支给,将武士彟的灵枢运回并州老家安葬,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定”。

越明年,也就是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年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葬于唐昭陵。

现在,是大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家里长姐武顺亲事议定,说给洛阳国子监里的贺兰越石。而贺兰越石十岁上下就被家里送来东都洛阳,在国子监里读书,一说,洛阳亲友去接的他。

现在,则成了武士彠三女武三娘眼里妥妥的洛阳金龟婿。

要她,搬出去。

原本,其父武士彠在长安的宅院是御赐,地方不大,便是在洛阳安家置宅;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其父武士彠病逝荆州都督任上,回并州老家安葬;母亲杨氏

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在荆州都督任上的武士彟得知消息,悲痛成疾。李世民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等到武士彠死,武士彠与前面妻子相里氏生

杨氏德馨功隆,生在太州仙掌县(今陕西华阴),家庭尚为富裕,信仰佛教。

荣国夫人的父亲杨达跟隋炀帝杨广沾亲带故,当过隋朝宰相。隋末唐初经常打仗,杨达战死在了沙场上;时局动荡,杨氏丧父,婚事就耽搁了。有观点认为,杨氏嫁过人,后来成了寡妇。7

荣国夫人的父亲杨达的住宅在东都洛阳教义坊。《两京城坊考》记载:“教义坊,武后母荣国夫人宅,后立太原寺。”6

武顺是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彠的长女,对于这个大女儿的婚事,武士彠在第二任妻子杨氏的提醒下,原本就上心。

贺兰越石,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应山公贺兰师仁之子。这应山,说是就在荆州随州。

而贺兰越石十岁上下就被家里送来东都洛阳,在国子监里读书,一说,洛阳亲友去接的他。

然而,在婚约定下后不久,武士彠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去世了。随后,武士彠的三个女儿跟母亲杨氏回了东都洛阳。一说,舅父杨师道遣车马去接的他们:

杨氏出身关中望族弘农杨氏,弘农杨氏观王房,

刚刚出了父孝。

其父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文献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在荆州都督任上的武士彟得知消息,悲痛成疾。李世民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武士彟去世后,李世民命并州都督李勣主办丧事,棺木及丧葬费用都由政府支给,将武士彟的灵枢运回并州老家安葬,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定”。

越明年,也就是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年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葬于唐昭陵。

现在,是大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家里长姐武顺亲事议定,说给洛阳国子监里的贺兰越石。

幸运的是,长孙氏的舅父高士廉对待妹妹及其一双儿女非常优厚。1

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睿智大气的妻子窦氏。窦氏年幼时曾劝说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

然而,在婚约定下后不久,长孙晟于大业五年(609年)去世了,随后长孙兄妹与母亲被同父异母兄斥还舅家。幸运的是,长孙氏的舅父高士廉对待妹妹及其一双儿女非常优厚。1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时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晓长孙氏幼年时的婚约,便在长孙氏父丧期满后,就开始促成此事,将长孙氏许配给他。

9

于是在大业九年(613年),13岁的长孙氏,便在这豆蔻之年与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婚后,长孙氏曾归宁于永兴里,舅父高士廉的妾室张氏在长孙氏住的房舍外面看见了一匹大马,此马高二丈,鞍勒都在,张氏惊惧,将此事告知高士廉。高士廉请人占卜,显示遇坤之泰,内阳外阴,内健外顺,是天地之交。占卜之人说:“龙是乾的卦象,马是坤的卦象,女子处于尊位,居于中正之位卦象显示,这个女子贵不可言。”

11

高士廉听后心中欢喜,“亲戚知者,咸敬异焉”。13

归宁后不久,隋炀帝发动第二次征辽战争。李世民的母亲窦氏随担任督粮官的丈夫李渊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随军的李世民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可是窦氏仍不幸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五月过世。

14

次月杨玄感谋反,同谋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辽东,与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贬外放。16

一方是生身母亲,一方是情同慈父的舅父,正在新婚燕尔的小夫妻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励彼此,关系越加融洽。

大业十二年(616年),唐国公李渊迁右骁卫将军,同年四月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

17

次年(617年)皇帝杨广敕李渊为太原留守。19

李世民和长孙氏夫妻二人也随父亲就任而居太原。既没有婆婆的指导,也不见妯娌的帮衬,

20

太原留守的次媳,年仅十七岁左右的长孙氏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唐国公府的当家主妇一职,在公公的信任支持和丈夫的爱护包容下,长孙氏度过了幸福的太原时光。当长孙氏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并于寺中聆听钟声时,李唐家的声望和长孙氏的仁德也随着仁寺钟声传扬,平和的在太原郡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是为“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刚刚出了父孝。

其父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文献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在荆州都督任上的武士彟得知消息,悲痛成疾。李世民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武士彟去世后,李世民命并州都督李勣主办丧事,棺木及丧葬费用都由政府支给,将武士彟的灵枢运回并州老家安葬,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定”。

越明年,也就是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年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葬于唐昭陵。

现在,是大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家里长姐武顺亲事议定,说给洛阳国子监里的贺兰越石。

,是要进国子监里陪金龟婿贺兰越石读书。

是为洛阳“陪读妻”。可,那金龟婿贺兰安石还要趁势住进她们家里,武士彠三女武三娘子只得跟她二姐走了;是为唐时的“孩子没爹,回了洛阳,便送进皇帝家的‘六学二馆’里谋个出身”。

说起来,武家次女武珝年十四岁,武家三女武三娘子年十二岁,足以自谋生路。

唐时长安人还有洛阳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唐高祖李渊十岁就去了窦家门庭,雀屏中选;据《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记载:“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

说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当然,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七岁时,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封为唐国公。至于,隋朝文献皇后独孤氏是李渊姨妈,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器重他,说得就少了。

大唐宰相长孙无忌曾是陪太宗皇帝读书的,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小儿子,来洛阳时,还有其一母同胞的妹妹长孙氏,日后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年方八岁。

那时,还是隋朝设在洛阳的文学馆,管着的就是弘农杨氏观王房。

观德王杨雄封司空时改杨氏家学荣华学为洛阳文学馆,日后太宗皇帝于洛阳开的天策府。关中望族弘农杨氏一直管着洛阳文学馆,隋朝的皇子公主,便是在洛阳文学馆里念书。

自南北朝“公主和亲”而来的民族政策,至隋唐,遂也有如长孙无忌兄妹这样“公主和亲”的重臣子女,被洛阳亲友接了来,送进洛阳文学馆里。文献记载,长孙晟,字季晟,小字鹅王,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大臣、外交家,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

长孙晟生性聪慧,略涉书史,擅长弹丸和射箭,“一箭双雕”。北周时期,任司卫上士、奉车都尉,得到随国公杨坚赏识。隋朝建立后,历任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左领军卫将军、右骁卫将军等职,多次出使突厥,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策,分化瓦解突厥。

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长孙晟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唐太宗即位后,长孙晟获赠上柱国、司空、齐国公,谥号为“献”。

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而高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随国公杨坚建立隋朝,独孤皇后将高氏说与长孙晟,是他第二任妻子,育有长孙无忌和其妹长孙氏。

长孙晟一生中,同突厥交往达二十余年,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长孙晟病逝时,和高氏的一对儿女还小,回了洛阳,进洛阳文学馆里念书。和李世民便是这么认识的。

至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唐,改元武德。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置修文馆于门下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皇太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乙酉日,天策府废罢。

又成了洛阳的文学馆,且设立李世民的洛阳“武功别馆”。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太宗即位,改长安修文馆为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长安“弘文馆”和洛阳“武功别馆”,名虽不同,教导也有侧重,但主要还是长安和洛阳的区别。文献记载,隋唐时期采取重振儒术,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唐代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分为东西两监,分别设在洛阳和长安。

唐代国子监下分设六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律、书、算三学馆是培养专才,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用来培养通才。“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这是大唐的最高学府,不过崇文馆设立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长安只有一个弘文馆而已。而洛阳文学馆里,还有太宗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设立的“武功别馆”。

“六学二馆”。第一等的是国子学,入国子学者须是唐朝三品以上显贵的子孙,“外藩”学生非皇子王孙不得入;太学为第二等,入太学者是唐朝五品以上官僚的子弟;四门学,供唐朝七品以上的低级官吏子弟入学就读。

国子监的所有学生都是公费就读,食宿全部由唐朝政府供给。不过,学生入学时要给老师送礼,一般情况就是一壶酒、一束干肉再加一段布帛而已。唐朝规定:

国子监学生每年进行考试,考试及格即为“及第”,若再通过吏部的“释褐试”就能出去做官,但连续九年考不中就要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