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3章 拿来主义(1 / 2)帝国的脊梁首页

“最不济的可以去参军?公勇啊,你错了!”

陈维崧摇摇头说道“这些参军的学生里面,学习好的可不在少数!要不是火器所和地方官府强制性的让他们留下,可能真留不下几个学习好的!这些小子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和王天助一起出去打天下,谁说的话都没用!西北的大捷传来,这些年轻人就更是心猿意马,早就在学堂里坐不住了!”

“是啊!这些家伙一个个都把天助当成他们心里的神,谁说半句不是都不行!”

刘体仁沉思道“年轻人如此好勇斗狠,崇尚从军立功,也不知是好是坏”

“王天助在四川活人无数,在这些汉人心里,那是谁也不能替代的!学生们这样的反应也算正常。”

陈维崧感慨道“你看现在的学生们,讲究清洁,纪律,一个个都是身高体壮,无论心里还是身体上,都比前朝那些埋头读书的士子强出不少,这些都是天助的功劳啊!”

“天助让这些孩子们都进学堂,这确实是善莫大焉!只凭这一点,就可以名垂青史!”

刘体仁点点头道:“只是将如此多的学生推向战场,总觉得心里有些不安”

“公勇,你就别感慨了!还是先忙完手头的事情再说!”

陈维崧摇摇头说道“中国尚武之风,自古皆然。现在也只是重拾旧技而已。听说川南,川东那边,也在大量的招收毕业的学生,听说今年的学生参军总人数会超过5000人。”

“5,000人”

刘体仁摇了摇头,苦笑道“这下军官学校的教师们可是有得忙了我们也是脱不了身啊”

他继续低下头,开始仔细核对一个个参军学生的信息和人数来。

大雪山希望学堂的一幕在叙州府,泸州府和重庆府的所有希望学堂里上演。

数以千计的毕业学生纷纷涌入各校的募兵报名处,去参加华夏军的新兵。几天功夫下来,各学校的报名人数都是屡屡增加,就连重庆府最后成立的三座希望学堂,每个学堂的报名人数也都超过了300人。

自从五年前,王斌在大雪山上建立起了第一座希望学堂后,随后的一到四年间,他又陆续建立起了八座学堂。其中大雪山两座,宜宾县,富顺县,屏山县老君山,合州,忠州,重庆府及泸州府各一座,最晚的重庆府三座希望学堂也在两年前成立,而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三万人大关。

截止今年的六月,华夏军年龄达到十七岁的首届毕业生达到了六千余人,其中要求参军的人数超过了四千。

剩余的一小部分人去了铁厂和研究中心,1000左右成绩优秀的学生,却要进入所谓的大学,接受更高的文化课教育。

而大雪山的两座希望学堂,贡献的学生人数就超过了2,000人。经过王斌在长江上游两岸的五六年努力,王斌治下的川南道、川东道,移民人数也早已经突破了百万。

大雪山周围,叙州府,泸州府,合州,重庆府等地,呈现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压力,但也是动力,移民,难民的加入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种植,养殖技术,这也使川东,川南地区突破了只能用来饱腹的番薯。

现在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有了玉蜀黍玉米,大量的猪肉和各种蔬菜,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渐渐提高了起来,这也是移民带来的好处。

华夏的人民勤奋,忍耐,善良,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便能把荒漠化为绿洲,贫瘠化为富饶,只要给他们希望即可

人多了,生活有了希望,人就有了追求,就像去年冬天的这次募兵,整个成都府才募到了一万多一点,可光叙州府一府,参加的人数就超过了两万加起来,王斌治下的川南道,川东道,招收的新兵就达到了四万

对于这里的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他们终于不用担心再挨饿受冻了。现在大家都是要力争过上好日子,而参军的荣誉感和高待遇也是吸引这些年轻人的重要原因。

王斌已经计划着要推行六年的义务教育。以后,所有的青年都是懂知识的年轻人,几代人下来,华夏就会率先踏上工业社会的轨道。

很多人都认为,近代华夏之所以没有能够进入工业社会,就是因为自科学的缺失,否则无法解释,以华夏庞大的人力资源,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一直以来先进的技术水平,华夏为何一直没有出现工业革命。

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欧洲从十八世纪开始进入工业革命,华夏就彻底落后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科学的断层,数学体系和物理体系的缺失,使得华夏一直停留在手工业式的摸索,而不是近代欧洲大工业式的研发。

“在蒸汽锅炉中,通过燃烧过程水沸腾为蒸汽。通过管道蒸汽被送到汽缸。阀门控制蒸汽到达汽缸的时间,经主汽阀和节流阀进入滑阀室,受滑阀控制交替地进入汽缸的左侧或右侧,推动活塞运动……”

比尔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堆图纸和说明,颤抖着手一张张翻阅着,就如老饕遇见了美酒一边,如痴如醉。

大卫也是目眩神迷,频频摇头,嘴里喃喃自语道“太神奇了真是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