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研究中心原大楼里
已经慢慢改造成一个大型的无人智能工厂。
从三层往上到倒数第二楼,每一层都有许多蓝色的机械手臂,地上用铁质框架加固后安装了一条条的履带。
电力系统更是经过了彻底改造。
机械臂和各式各样的加工装置从早到晚没有停歇的时候,在萨松的操作下运作着。
比本田的无人工厂还要高级许多。
从外面看上去,只是一座普通的写字楼。
除了没有灯亮外,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
但如果有人能够进到被改造完的楼层,一点曾经办公楼的模样都看不出来。
“简化uhylesky方程,用于双曲率平衡广义ienn”
“小样本条件下的非渐进高纬度扩展”
陈浮沉晚上像往常一样在看rxiv上贴出来的预印本论文。
几乎一眼就能判断对方的思路是怎么样的,会从什么角度入手。
迅速浏览一遍后,并没有让他眼前一亮的思路出现。
人类社会在近数十年来,在全球化的合作下飞速发展。
但科学上并没有像社会一样得到快速发展。
反而由于论文至上的风气导致论文含金量越来越低,只有发论文才能在学界生存下去。
能不能获得好的教职就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论文的引用数量如何,发表在哪个等级的期刊上。
加上学位数量大幅增加,含金量下降,竞争无比激烈。
三十年前硕士甚至本科毕业就能留在大学里任教,而今天即使是常春藤学校的博士也很难拿到教职。
当评判标准变成论文后,大家为了在生存,灌水之风自然盛行起来。
不只华国是这样,外国并不会好到哪里去。
区别可能在于华国的高校底线更低一些。
但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大量没有价值的论文堂而皇之地发表在各大期刊上,每年真正有前瞻性指导性的东西少之又少。
陈浮沉看完后,并没有感到意外。
他对此再清楚不过。
时至今日,基础学科不敢说,但应用科学,企业要比学界发展地迅速得多。
陈浮沉心想与其看学术杂志,还不如看看、杜邦化工、洛克希德等公司的实验室里有没有什么好东西出来。
反正有萨松在,可以把他们内部的数据库都给挖出来。
蓝星上就没有能够拦住萨松的防火墙。
理论数学不太一样,没有多少企业做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研究还是要看学术期刊以及rxiv。
大家都会把文章登到rxiv上。
按部就班地完成每天的例行任务后,陈浮沉觉得过得单一却充实。
集团走上正轨后,他只是一个傀儡。
背后有萨松和1729把关。
“果然像萨松推演的一样。”
陈浮沉看到陆浩发来的邮件后并没有太意外。
萨松关于未来局势的推演做的报告,他看过了。
他一直是半信半疑的状态,直至今日才完全相信。
随着时间的过去,陈浮沉迅速从一名宅男成长成一名合格的企业家。
对很多事情的认知有天差地别的理解。
在他看来,米国无疑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印印钞票就能掠夺全世界生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