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章不离菩提心供养(2 / 2)独孤之后复孤独首页

若想要用最清净的妙法供养诸佛,利益众生,唯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供养,因为诸佛都在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诸佛度化众生之法,是一切众生成佛之法。

遇见每一个人,恭敬合掌,轻轻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则是对众生最大的供养,也是对十方诸佛最大的供养。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的供养,可以得到成佛的利益,可以与众生结下弥陀之缘,结下成佛之缘。

若说佛有所求,则是求众生念佛,求众生愿往生,求众生成佛,他一切的付出,只为众生成佛,这也是佛唯一的所求。

佛即是大道,是善若水的境界,或者是智慧的具现化。最高的境界就是在有和无之间领悟大自然的奥妙。你领悟了,你就是佛。一切随缘,即是“放下”,可是“放下”的前提是“经历”。

所以一切随缘不但不是消极,而是佛在积极鼓励人们去经历那些想经历的事,来解开心结。

《圆觉经类解》云:“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经文教导世人明白为何要有佛像:佛陀灭度后,应造佛像,让众生得以因为目视佛像,因而心存诸佛菩萨的精神,生起正念,犹如佛陀在世教化之日一样勇猛精进。

早期佛教,连佛像都没有,古往今来一些真正的学佛者,比如唐朝时的六祖慧能,并没有烧香拜佛等礼仪,而是看重大智慧,要明白佛经所说的道理。

烧香拜佛只是由于普遍大众无法理解佛经甚深的道理,把佛祖当成神仙礼拜供奉,希望得道佛祖的加持和保护,也并不能算真正的学佛和修佛。佛祖并没有强调非要让人们烧香、献花,而是在佛经里一再强调大众对因果的敬畏。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

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如果实在没有那些东西,那就只能诚心向佛。

独孤信的心中,也逐渐地有了佛教的信仰,他慢慢地想皈依佛门了。皈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此后就可以居士身份自愿参加定期的佛事活动了。

一般希望皈依佛门的人,可以去寺庙中与庙中的法师(高僧)交流,与法师讲述希望皈依佛门的缘由。若在法师的开导后,法师会判断是否适合皈依。

如若适合,会在不久之后举行皈依仪式。皈依分为两种。一种即在庙中剃度出家。但法师一般不会建议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会建议对方皈依佛门,一心向佛,但又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

皈依后的俗家弟子被称为居士,并颁发皈依证明。寺庙中会给居士指定师傅,并根据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并不必从事各种教内活动,只需定期去庙中找自己的师傅,接受开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