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六章风陵渡口忆汉唐(2 / 2)独孤之后复孤独首页

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共生的还有独特的书法,龙门石窟便是书法艺术的一个丰富宝藏。独孤信一路不停地回忆,不停地感叹,对龙门石窟里的书法作品,他也是赞不绝口:“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令独孤信难以置信的是在龙门石窟里,还有一个被称为“药方洞”的洞窟里,留下了不少的石刻药方。据独孤信大致推断,这些石刻药方均出自唐代,共一百四十方,用药达一百七十多种,可治疗疟疾、反胃、咳嗽、瘟疫等四十多种疾病。可见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教艺术宝库,更是一座包罗万象的陈列馆、藏经阁。

独孤信本来对那些石窟啊,佛像啊没那么大的兴趣,只是百无聊赖之下进入了龙门石窟,他被龙门石窟里那宏伟的景象给震撼了,好奇心驱使着他向云冈石窟走去,他想看看这两座石窟到底有什么异同点,他一定要看看。

独孤信一边打听一边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风陵渡口。他想起了父亲杨过,想起了郭襄,更想起了江湖流传的那句“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风陵渡是一个位居山西省芮城县西南角的古渡口。地方不大,却守着山西、陕西、河南三个省的大门。金人赵子贞的《题风陵渡》简约明了地介绍了这个渡口:“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风,又叫风后,传说是黄帝的丞相,《淮南子》、《史记》中均有记载,说他发明了指南车,助黄帝大军辩明方向,所以大胜蚩尤。风后去世后,黄帝表彰其功劳,筑封陵厚葬。

所谓风陵,即风后的陵墓。后来,此地最重要的渡口就被命名为“风陵渡”。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这里神奇的地理形势:万里黄河,九曲回环,其在中游转向下游的河段,天然划分了山西与陕西、河南的省界。这里,是一个近似直角的大拐弯。不偏不倚,风陵渡就扼住了这个拐角。

长期以来,风陵渡所在地,既承担河运码头,同时也是重要的关隘。除了风陵渡,这里还曾建有关隘风陵关。关隘携手渡口,一眼望三省:北往河东,扼山西大门;南接中原,与河南相望;西锁关中,与秦省为邻。

唐人许浑的一首诗,把这里的山河形胜交待得很明白:“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廻,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诗写于潼关,位于风陵渡对岸。太华,即西岳华山;中条,是中条山脉;河声,说的是黄河的涛声;帝乡,即周秦汉唐建都的关中。把这些景观串联起来的结点,当然就是风陵渡了。

春秋时期,大旱的晋国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征发秦粟万斛之巨,泛舟出渭河,经风陵渡,再沿汾河溯流而直抵晋国都城,史称“秦粟输晋,泛舟之役”。

独孤信在这里驻足良久,想着父亲的事迹,更想着春秋战国时代,秦晋、秦魏争霸,风陵渡就是战争的桥头堡。秦晋河曲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大战马超,都曾被风陵渡所见证。

汉、唐定都长安,风陵渡与潼关相望,为京城的门户。武则天称帝时,“风陵渡”正式得名,漕运日益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