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乃是传胪之日,官家在崇政殿接见新科进士,仪式显得十分隆重。
所有新科登第的进士们皆换上公服,头戴“三枝九叶顶冠”,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身穿绯袍,余下进士咸着绿袍,一大早就被礼部堂官召集于一处,入宫上殿,位列朝班之末静静等候。虽然新科进士们已经穿上了官袍,但没有临轩唱名,便没有正式宣布。他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翘首以盼,都在等待这一个无数士子梦寐以求的高光时刻。
这份荣耀,属于他们,因为他们是这一届殿试的最强“王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哦不,宋朝的读书人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日看尽汴京花。
宋承唐制,科举制度在唐朝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其中又以“常科”最为常见。所谓“常科”,便如今日之学院开设的学科,除却“进士科”外,尚有九经、三史、三礼、明经等等。符合考试条件的适龄举子,先于当地参加乡试选拔、省试,中举后来年春天可前往京城赶考,参加朝廷统一组织的考试。最受欢迎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两者一旦及第登科,日后若是好好混,当个宰辅光宗耀祖也不是没有可能。
“进士科”倒是耳熟能详,那么“明经科”又是什么呢?何谓“明经科”?
“明经科”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历史源远流长,乃秦代所设立,至汉朝推广。所谓“明经”便是通晓、明悟经学。“经”者,有言从汉代以后专指儒家经典,其实并不尽然。不过,“明经科”这一单列的科目曾在宋神宗年间被废除,经史子集的考核内容融入了“进士科”。
故此,“常科”下的“进士科”考核的内容涵盖甚广,选拔的人才可以说是偏向于“全才”。
而与“常科”相比,还有一个由官家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名曰“制科”。这是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是故,参与考试的人不分三六九等,既有各级官吏,亦平民百姓。当然,也不是谁想报名就能参加的,它有一个推荐人制度,必须得有当朝重臣推荐才行。据史料记载,苏轼、苏辙两兄弟进士及第后就曾不满“现状”,参加过“制科”选拔考试。
不过,“制科”在有宋一朝也日渐式微,尤其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耽于享乐,身旁围绕着一群佞臣,哪里还有心思去搞什么“制科”选拔。选拔上来的人才,把身旁的奸臣都干掉吗?北宋六贼等奸佞又怎么会允许此种情况发生?
百官行礼后,鸿胪寺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
临轩唱名仪式,官家亲自唱念一甲三名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乡贯、名次。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考中状元叫“独占鳌头”,考中解元则称“名魁虎榜”。
“一甲第一名,荆州潜江人,状元毕剑,独占鳌头,赐进士及第、绯袍、笏板一甲第二名,饶州鄱阳人,榜眼彭厉,赐进士及第、绯袍、笏板一甲第三名,开封人氏,探花李云卿,赐进士及第、绯袍、笏板。”
官家话音甫落,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即刻出班,前跪谢恩。
三人伏首叩拜,齐声高呼:“叩谢陛下隆恩!”
礼毕,礼部尚书展开新科进士金榜,开始一一唱念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及第进士,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并一一赐予绿袍、笏板,谓之“释谒”。
蹊跷的是,礼部尚书唱第之时,太尉梁师成就站在他旁边,不时提点,小声说着什么。
当念到白东升亦同赐进士及第时,朝堂之上百官、新科士子不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有人不服气地悄声说道:“这白东升无德无才,不过就是一个溜须拍马之辈,以颂扬圣上书法为名破例参加的殿试,怎么还能同赐进士呢?”
“是啊,这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嘛。”旁边一人低声附和道。
又一人从旁提醒道:“你们俩小声点,坊间传言那白东升此次送出去的钱财不计其数,多达数百万之巨。难不成,你还想去查是谁收了这些钱不成?就算知道是谁,你又能如何?还是小心自己吧,祸从口出啊。”
另一人悄声说道:“慎言,慎言。”
礼部尚书扫视左右,见朝堂闹哄哄一片,叽叽喳喳,宛如鸟林,故意咳嗽了两声,顿时朝堂上安静了一些,他又耐着性子,继续唱第。
过了一会儿,他念到了“储宏”的名字。
朝堂上诸人一听这“储宏”的大名,立刻炸开了锅,有人惊异地问道:“这储宏不是梁太尉手下的那个厮役小吏吗?他竟然也有科举功名?!”
“这……这简直无法想象!太荒唐了!”一御史情绪激动,忿忿不平。
又一御史谏言道:“一个区区厮役竟然登堂入室,成了新科进士,读了几年书?可有真才实学?若无真才实学,却同赐进士,这会寒了士子的心,寒了读书人的心,恐将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礼部尚书额头上冷汗涔涔,显得有些尴尬,他偷偷瞟了一眼端坐在宝座上的官家,然而,官家却一声不吭,保持着沉默。
官家手上似乎在把玩着一枚精巧玲珑的玉石。
梁师成见人声嘈杂,议论纷纷,故意清了清嗓子,大声喝道:“朝堂之上,交头接耳,成何体统!安静!安静!此乃御笔亲批,若有异议,可单独上疏!”
百官一听这话,顿时沉默了,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
单独上疏非议官家御笔亲批的金榜文书?谁敢拿自己的前程仕途开玩笑?
梁师成见控制住了局面,遂又向礼部尚书递了个眼色。礼部尚书心领神会,于是,唱第照旧。
二甲进士、三甲进士等人无须单独出班谢恩,待礼部尚书念毕,余下进士依礼一起出班。
礼部官员高呼:“拜!答谢君恩!”
众进士跪拜,齐声大呼:“臣等叩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遂行三跪九叩之礼跪谢圣恩。
端坐于宝座上的官家很高兴,说道:“众卿平身!诸位皆是青年才俊,前途无量,将来必是我朝栋梁之才,肱股之臣!”
“谢陛下!”礼毕,众进士起身。
恰在此时,官家忽然发现一众进士中有好几位须发皆白的老翁,看模样,不仅有五六十岁的,也有年约七旬的。
“呃?”官家面色微微一怔,有些尴尬。不过,他旋即恢复镇定,装作什么也没看见,急忙抬手示意,吩咐道:“按例,赐花以簪!”
于是,多名黄门内侍端着考究的黑漆木盘上前,盘中盛放着多枝经过精心裁剪的时花,先让状元郎、榜眼、探花三鼎甲取花簪于帽檐,以作示范。君赐不可违,更何况此乃当时之习气,堪称荣耀,故而人人乃簪一枝,别于帽檐之上。
那场面,那情形,在今时今日看来,难以理解,似乎还有些滑稽,尤其是老翁簪花之举,模样更是容易惹人发笑。但想想一阵一阵流行过的风潮,也就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