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圣明,取消三饷,百姓身上的重压大大减轻,必视皇上为君父,感恩戴德。”周延儒狠狠抽了抽嘴角,隐隐的感觉不妙,但抓不到头绪。
皇帝取消三饷,收获一大波民心,无数挣扎在饥饿中的百姓就会给皇帝卖命,然而巨大的军资窟窿怎么补?
最终落到哪些人的头上?
“朕再加一条,田赋丁赋,永不再加!”崇祯微微一笑,康小帝,不好意思,永不加赋我拿来用了。
但众朝臣全愣住了。
按理说,这真是天底下第一号仁爱皇帝,汉文帝都远远不如,宋仁宗、明仁宗更是望尘莫及啊。
往上古追溯,夏商周三代,也没任何君王许诺过如此宽仁良政。
然而如今本就缺钱粮,国库全空,取消三饷永不加赋,他们的俸禄都成问题。
饿死百姓也不能让大员们受苦啊……可这怎么开口?
“仁爱莫过于陛下,圣明莫过于天子。如此一来,百姓必将视陛下为千古圣君。”周延儒抓住机会拍马一通,可是眼底的忧虑更深了几分。
紧接着,几个周延儒的狗腿子一阵吹捧,什么道衍善水、泽被苍生都冒出来了。
崇祯咧嘴直笑,难怪后世有人赞誉康小帝,什么千古一帝都敢扯。
外面的世界枪炮轰鸣,大踏步走向近代化,你千古一帝靠红薯土豆让百姓饿不死,本事很大嘛。
而且康小帝的永不加赋就是个广告噱头,满清要养几百万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到后面一代比一代收得多,百姓的负担代代递增,只不过换了更多名目,不叫赋罢了。
这种文字游戏,崇祯没兴趣搞。
事实上,即便到如今,大明的总体税赋比例依然是各朝最低的。
为什么百姓依然觉得税赋很重?
原因在于失衡的税赋收取方式,和朝廷的管理无法与后世的近现代国家机器相比,但是却提前进入了用银两结算税赋的时代。
增加军饷导致百姓苦不堪言的说法,站不住脚,
成祖时,修紫禁城,郑和七下西洋,五十万大军五次北伐蒙古,几十万大军南征越南,这么多的大事在一朝完成,耗资比当今崇祯年所有的税赋开支、三饷军资都要多,大明却井然有序,达到鼎盛。
崇祯年,整体税赋百分之十左右,这不可能算是重税,但百姓为何负担不了?
其一,官绅不纳粮,税赋全压在自耕农和小地主头上,就不只一成了。
其二,一条鞭法之后,大明的税赋九成以上用银两结算,而粮食在一年不同时期和南北地方的价格,差距很大。
之间的差价全被商人榨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