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 章(修)(2 / 2)穿书女炮灰骄养姑奶奶首页

虽然她说的“去了海市找同学”的话很有些蹊跷,可是,他还能求什么啊?

闺女全须全尾地回来了,虽然是瘦了不少,却更爱说话,也更喜笑,眉眼也更活泼。

这不就是他日思夜盼的吗?至于这两个月她到底干什么去了,以后慢慢再问吧。

这一天,姜家犹如过年,近支的亲人闻讯都跑来问候。

虽然大家都很热情,却没人再多问姜新棉这两个月的经历。

因为曹秀花那个大喇叭,已经前村后店都嚷遍了,说姜家铺大队长家的闺女姜新棉根本就不是去省城找相好的了,而是去海市教书了,两个月就挣了500块,奶糖买了一簸箩,还给他爸买了带过滤嘴的香烟,给她娘她奶都扯了高级布料。

大家都争着跟姜金海夸着她家棉棉胆子大,能干,比个小子都强。

姜金海坐在太师椅上抽着闺女给他买的高级烟,只是嘿嘿地笑。

涉及自家闺女名声的事,他乐得外面的人都不再提什么省城,更别再提什么苗知青。

所以他也就顺水推舟,帮着闺女把这个话圆了下去。

姜金海很高兴,今天又逢端午,他大方地留大家在他家吃中饭。

除了姜新棉带回来的那刀肉,他又让大儿子去割了十斤膘多瘦少的猪肉回来,大柴锅里炖粉条熬白菜。

叶翠娥狠狠心把前几天才打下来的麦子磨了二十斤细面,蒸了两大锅纯细面的大白馒头。

姜家院子里,肉香馒头香飘了满院,桌椅板凳也摆上了,大家都等着开席,一派喜气洋洋。

此时,姜新棉正借着换衣服的由头,一个人待在小姑奶奶住过的那间西厢房里。

这间房应该不到二十个平方,木楞窗,报纸糊的墙,满室阳光,干净清爽。

房间里贴墙放着一张木头单人床,床上铺着素色的洋布床单,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

床头一张木头书桌,上面垒着课本和教案,旁边是一张玻璃框镶着的黑白小相。

照片上的人,明眸皓齿,长辫垂肩,十分地漂亮。

姜新棉看着这间屋子,再看看相框里的人,莫名其妙的,不像是初来乍到,倒像是久别归来。

熟悉好,熟悉了就能更快地适应环境。

姜新棉想着,看见床边那只老樟木的衣服箱子,就走过去,打开箱盖准备换衣服。

箱盖一打开她才发现,里面几乎是空的,裤子外套一件不剩,只有几只破了洞还没来得及补的袜子随意丢弃在角落里。

她连忙又打开了箱子旁边的矮橱,也是一样,除了一双穿旧了的布鞋,其他鞋子一双也没有了。

姜新棉很是意外,刚才叶翠娥催着她来换衣服时还抹着眼泪告诉她:“知道你讲究,不爱别人翻你的东西,这两个月,除了打扫,我平时都是给你锁着门的,没人进去过。你的衣服也还都在你奶奶给你的那个老樟木箱子里,皮鞋就在箱子旁边的矮橱里。”

可是,看这情况,这房间,除了叶翠娥,绝对还有别人进来过,而且还是偷偷进来,拿走了小姑奶奶所有的衣服和鞋子。

姜新棉不想嘲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连别人穿过的旧衣服旧鞋子都偷。

她刚才观察了一下外面这些人的衣着,虽然现在已经是八十年代初,其实多数人家的日子还是很紧巴,像今天来的这些人,多数还都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

就连小姑奶奶的大嫂李红英,她男人姜建国还是县裘皮厂的大师傅呢,一个月领五十多块钱的工资,她的衣服虽然洗得干净,领口、膝盖却也都补着补丁。

而小姑奶奶就不一样了,看看她这洋布的床单,绣花的枕套,再看看她窗户上挂着的这片碎花窗帘,竟然比李红英身上衣服的布料都好。

显然,小姑奶奶是被整个家族捧着的人,这也就难怪别人会惦记她的衣物了。

那么,那个贼进来就只偷走了那些衣服和鞋子吗?有没有顺手拿走其他东西?

带着这个疑问,姜新棉开始翻捡房间里面的东西。

等她把东西都翻了一个遍,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怎么小姑奶奶的日记本还在呢?

姜金海说,小姑奶奶走的时候把苗知青写给她的那些信都带走了,所以才导致他们找不到苗知青家现在的住址。

姜金海还说,小姑奶奶走得很匆忙,连她让叶翠娥帮她存着的钱都没拿,身上最多只带着十块钱就出了门。

那么匆忙都记得拿上那些信,姑且理解为那些信是她和苗知青爱情的见证,必须珍惜,那么日记呢?

这么满满的一大本,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她的少女心事,甚至苗知青写给她的那些火辣辣的情诗都摘抄在上面,就这么被她随意地丢在家里,她就不担心会被别人看到吗?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只日记本确实已经被当做唯一可能查出苗知青新家住址的线索,快被家里人翻烂了。

“会不会是,小姑奶奶走的时候,其实连那些信都没来得及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