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铺村大队长姜金海兄弟两个,他是老大。
姜金海今年五十多岁,在村里当了二十多年的大队长,日子过得沉厚,在村里也颇有威望。
他跟媳妇儿叶翠娥先是生了两个儿子,姜建国和姜建梁,最后才有了姜新棉这个小闺女儿。
那年他刚当上生产队的大队长,那天队里棉花刚开头一茬,他正在地里组织队员摘棉花,邻居婶子就跑来告诉他,说他媳妇刚给他生了个闺女儿,他当时高兴得把鞋都给跑丢了。
能不高兴吗?
这小闺女儿可是他们姜家三辈子才盼来的唯一一个闺女儿啊。
他兄弟姜金龙夫妻俩都已经生了三个秃小子了,也没盼来一个闺女。
还是他老婆的肚子争气,给他生了个比金子还金贵的小闺女儿。
这个小千金,他们夫妻俩和老爷子老太太真就是捧金子一样给捧大的。
这闺女也没白疼,不仅打小就生得好,还聪明乖巧,脑瓜也好使,才五六岁上,算起数来就比她两个哥哥还快。
姜家没那重男轻女一说,照样送闺女读小学,读初中,再读高中。
如果不是高考的时候差了三分没考上,他还准备送闺女去省城念大学呢。
闺女高中毕业后就在村小当了老师,她模样好 ,脾气好,书也教得好,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人见人夸的。
闺女的改变是在三年前,一开始是老婆子说闺女总是魂不守舍地对着一张纸傻笑,后来就总是楞楞地望着远处出神,也不像以前那样乖巧了,有时候还会跟她娘闹脾气。
他想着这是闺女年龄到了,想女婿了,就千挑万选地给她订下了大于庄老于家的于明军。
明军那后生好哇,长得魁梧英气,还能干,家里老人也通情达理。
一开始闺女虽然有点不愿意,却也没刚烈地拒绝。
他想着女娃娃面皮儿薄,慢慢处处就好了。
没想到是,两个月前,闺女儿一下学回来就不高兴,午饭也没吃,闷闷地睡了一觉,起来就闹着要跟老于家退婚。
他和媳妇都急了,问她到底是为嘛,她才说,她跟以前来村里插过队的苗知青已经写了三年的信了,她现在心里只有苗知青,不想嫁给于明军。
苗知青还许诺,只要她肯去省城找他,他就给她安排工作,落实户口。
那封信,闺女也拿给姜金海看了。
以他老父亲的眼光来看,这位苗知青做事很是不地道。
男婚女嫁可是终身大事,如果他真的想跟他闺女好,哪怕是苗家父母不亲自上门提亲,他苗知青自己也该来一趟说说清楚不是?这么一封破信就想把她的闺女骗走?门儿都没有。
再说了,他就这么一个闺女,实在也是不舍得她远嫁。
又再说,老于家条件也不赖,尤其明军那后生长得人高马大,浓眉大眼,看着就提气!
那苗知青虽说长得也还行,可是城里读书人嘛,也太俊气了些,不对他的口。
所以他就想着,让闺女他娘先慢慢劝着,小孩子心性,兴许哪天就想明白了呢。
没想到的是,这闺女也忒有主意,眼看着家里人不同意,她竟然一声不响地自己跑去省城找了。
那天早晨,他一起来就看见闺女的房门大开着,床铺叠得整整齐齐,就知道坏了事儿。
他赶紧叫上兄弟,带上儿子和侄子,跑到县里车站去截人。
车站没有找到人,就立刻回家找苗知青写给闺女的那些信,想照着上面的地址找到省城去,却发现那些信都已经被闺女带走了。
他只好托关系找人,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了苗知青来插队时在县里留下的记录,按照上面的地址找了过去。
找到那里以后才知道,苗知青一家早就搬走了,具体搬到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他们在省城没头苍蝇般撞了一个月,只好再回来。
那段时间啊,老爹老娘连着急带心疼躺倒在炕上,媳妇也快把眼睛都哭瞎了。
没多久,老爷子还病急攻心,不治过世了。
送走了老爷子,想起老爷子临死前还记挂的那个不听话的妮子,他是又心疼又生气。
他告诉姜家子孙,妮子被他惯坏了,不仅丢了姜家人的脸,还气死了老爷子,从今往后,他只当老姜家就没有过这么一个人,让大家都不要再提她。
话虽这样说,其实,他是没有一天不在心里盼着老天开眼,能把闺女儿再给他送回来啊。
也许是他的诚心真的被老天爷听见了,今天一大早,他的亲亲宝贝疙瘩竟然自己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