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天不悯人(1 / 2)燃晋首页

薛强命薛辩回汾阴驻守,自己领着数千人,征召附近的百姓筑城。

平阳郡的骠骑将军张蚝听闻薛强要在汾水以南的高垣上筑城,他马上明白,东晋这是打算割据土地肥沃的河东之地。

他心有不甘,领着五千骑兵出平阳郡,打算寻找机会发动奇袭。

但是当他领兵兵临汾河,望见对岸驻扎在高垣上的整齐营寨之后,就放弃了突袭的想法。

虽然晋军的城还未筑成,可凭着险峻地利,就算是简单的营寨,也不是他五千骑兵能够攻克的。

文延之与薛强在高垣上看着对岸的骑兵退去,两人相视一笑。

在确定并州的兵不会进攻之后,文延之考虑返回许昌,他要想办法让朝廷同意攻取关中。

对于整个河东之地的政务,文延之自然是放心的交给薛强、柳恭等人,可是河东与洛阳的联系不够紧密,很容易脱离控制。

所以文延之考虑留下一人,本来这个人应该是陈武的。

说起陈武,算是文延之意外发现的人才,他为人持重甚至有些木讷,话不多,却是个内秀之人。

所以这次入河东,文延之才放心的让陈武担任东路主帅。

陈武从取荥阳,到平河内,再到入河东,数次领兵都没让文延之失望过。

可是要留下的人是要与薛强柳恭共事的,陈武的出身太低,难免会被这两个望族家主轻视。

文延之思虑再三决定将同样出身高门的郑鲜之留下来。

只要荥阳郑氏数千族人在自己手里,郑鲜之并不会起反心。

薛强听闻文延之要回许昌,遂在营帐中大摆宴席。

“如今城未筑成,不敢酣醉。待入了长安,我与使君把酒言欢。使君今去,我有一言相劝,当年桓温驻兵白鹿原兵逼长安,却久不进兵。以致三辅之人虽有心归晋,见桓温如此裹足不前,便不敢起兵响应。前车之鉴,使君虑之。”薛强举杯敬文延之道。

文延之回了一杯酒,道:“我听闻当年王丞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没有跟随宣武公回荆州。”

提起王猛,薛强神情有些伤感,长叹一声道:“王景略有经天纬地之才,苻坚得他辅佐才能一统中原,可惜……”

文延之不知道,薛强的这声可惜,是在可惜故人的逝去,还是可惜王猛不能为桓温所用,还是可惜王猛死后不到十年,他所呕心沥血打造的一个强盛帝国的轰然倒塌。

“恨我迟生二十年,不能一睹王公当年风采。”文延之将一杯酒浇在地上,权作祭奠。

薛强拢须笑呵呵地道:“我想景略亦恨,当年不能遇到使君这般俊杰。今关中之乱,甚于当年苻健时,使君务必把握住这个机会。若晋室能收复关中,则声威大振,凡北方流离晋人,无不翘首南望,以迎王师。”

文延之谦虚了几句,他知道薛强的想法。

如果晋室能迁都关中,的确有可能靠着威望收复天下。

但是晋室不会迁都的,且不说文延之心里就不想让晋室迁都,就是南方的那些士族和司马曜本人,也不会同意的。

那些耽于享乐的高门及皇室,怎么会舍得放弃繁华健康,来到可能会经战乱的关中。

薛强的想法,最多只能是个虚幻泡影。

翌日,文延之回到闻喜,召集诸僚,道:“如今河东已定,我们明日拔寨,返回洛阳。诸将回去准备,道子,你留下。”

其它人走后,郑鲜之拱手道:“使君有何吩咐?”

“河东需要有人留守,你通达直率,善抚百姓,可愿留下?”

郑鲜之自然答应了,道:“使君有遣,安敢不应。”

文延之道:“好。我命你为督护,与你留五千人,你明日启程往蒲坂,在那里戍守,安抚迁来的百姓。待明年,薛、柳、裴自会领兵与你在蒲坂汇合,只要听闻关中鲜卑出了潼关,尔等即可渡河进入关中。”

入关之后,他相信凭着郑鲜之、薛强等人的才能,足以应付那些流窜的胡人。

安排好郑鲜之之后,文延之领着陈武、檀韶并一万兵马,从轵关陉退回河内。

到了河内之后,文延之下令将河内的一万多户百姓全部迁往豫州,分别安置在陈、颍川等郡。

待文延之回到许昌时,已近十一月了。

此番因文延之收复河东之功,朝廷封其为武康县男,食邑三百户。

有些尴尬的是,文延之虽然有了爵位,可文家却依旧不入流,在九品正中中连下下品也评不上。

不得不说,这些中正官们,在门户之见上,格外的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话说回来,也许文延之在他们眼里也算不上权贵……

武昌公主因不适应许昌的寒冷天气,如今已经连房间的门也不出了,整日裹着填充细软绒毛的丝绸被子缩在屋中。

这日她依旧烤着火歪在胡床上,一面想着文延之什么时候回来,一面想着这寒冷的冬天何时才能过去。

“公主,刘主簿遣人来告,说郎君今日午后即可入城。”

听到桃雨的话,原本精神不济的公主忽然坐直了身子,道:“当真?”

桃雨笑着回道:“是刘主簿专门遣人相告,应做不得假。”

武昌公主起身打开窗户,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道:“那岂不是距离许昌只一二十里了?快帮我盥洗更衣。”

桃雨嘻嘻笑道:“公主肯出房门啦?”

武昌公主关上窗户,将那些寒气挡在窗外,皱着眉头道:“不肯。”

她嘴上虽这么说,人却已经开始往盥洗室走了。

文延之一路回到许昌,想到利用冬季准备粮草备战的确不会影响春耕,可这般严寒天气,不知多少百姓要因运送粮草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