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赠玉(1 / 2)人在聊斋,苟住不浪首页

进入腊月中旬,年节将至,来往的客商,归乡的游子,进城采买的百姓,浩浩荡荡,长宁县愈发热闹起来。

“时间过得可真快。”

一架精美华丽的马车缓缓驶过喧闹的长街,姜云掀开帏裳,有些感慨。

仔细算起来,他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快十六年了,一切恍然如梦。

现在姜云所处的国度名为大周,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属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而今立国已有百八十年。

当今天子继位之后,改国号为建元,遂被称为建元皇帝。

年轻时,大周建元皇帝也曾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打造出长达十年的建元盛世。

可随着时间日久,天下太平,终是懈怠下来,继而沉溺享乐,广修殿宇,好大喜功!

最近几年,建元皇帝上了春秋,更是痴迷于修道,连朝政都不顾了,致使国力日渐衰弱,百弊丛生。

好在大周底子够厚,往上三代都是明君,想要败光祖宗基业,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

总的来说,现在还算是太平年月。

大周虽有诸多弊病,但商贸发达,又开海禁,百姓们多少都能混口饭吃,只要饿不死,没人会想着造反。

姜云深知,凡大厦崩塌,必溃于蚁穴。

只要不是各地盗匪横行,流民四起,那大周就亡不了。

作为既得利益者,姜云自然不会脑抽,站出来推翻自己,他倒是希望大周能撑久一点,最好等他享尽一世富贵,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长宁县有东西南北四城,北面是渡口码头,背靠淮水,往来发达,交通便利。

其中又属北城最大,最为繁华,各地客商,三教九流,龙蛇混杂。

南城次之,是官衙汇聚之地。

东西两城都是住宅区,区别于东城穷困,百姓居之,西城富庶,地方商贾以及豪强官员们居多,两者泾渭分明。

“少爷,书院到了。”

“知道了。”

假寐之中,姜云听到书童的呼唤,懒散的应了一声,从马车上起身。

外间,已有车仆为他掀开锦帘,放上脚凳。

“你们回去吧,今日约好了与葛世兄去他家中观摩东柳先生的一幅墨宝,晚些时候就不必过来接我了。”

挥挥手,遣退了家中的扈从仆役,姜云带着自己名唤庆之的书童进入书院内。

他就读的书院,名为长宁书院。

是由长宁县的豪商巨富们一同出资,为自家儿孙们,在南城外的一座荒山上修建的,距今已有一个甲子。

过去,这里出过不少大才,有人曾高中榜眼,官至侍郎,历年间,三甲进士也不在少数。

在诺大的新昌郡都享有盛名,各地学子不顾车马劳顿,来此求学,以至于书院前时常门庭若市。

只是到了近些年,国朝风气崇尚奢靡享乐,纨绔之风盛行,长乐书院也一年不如一年。

去岁书院中参加乡试者九人,无一例外,全部落榜。

老山长愁白了头发,为了自己的晚年清誉,后来干脆两手一摊,称病回家养老去了。

接任的新山长是乡绅豪富们自行推选出来的一位老举人,过去也得了个经魁的名头,但也仅此而已。

此人面善心黑,贪婪吝啬,为了敛财,无所不用其极,将书院搞得乌烟瘴气,偏偏此人出身地方大族,也没人能奈何他。

先前,也是姜云答应捐赠一千两银子,用以修葺书院,这才得了山长的夸奖,至于有几钱银子能落到实处,那就不关他的事了。

因为他也是不爱读书的纨绔。

生在富贵之家,又是太平盛世,用心考取功名有什么意义?这年头,当官指不定哪天就被流放,祸及家人,还不如做个纨绔败家子,一生逍遥自在。

至于各家的少爷公子们也是一样,只要给钱,即便不来书院,山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乐得清闲。

如此,纨绔们没了束缚,整日流连于勾栏瓦舍,秦楼楚馆之间……等回到家中,反而夸赞山长德行无双,外界蒙在鼓里,还都以为此人是乡野遗贤。

不得不说,有些魔幻。

慢慢的,苦心钻研学问的人不堪忍受,一个接一个的离开。

今日,书院中唯一有真本事的顾先生也要走了,多年师生之谊,姜云特意早早赶来,为先生送行。

胡乱想着,姜云脚步轻快,已到了群英殿前。

这里是书院先生们讲课的地方,姜云推开门,进入空旷的殿中。

“先生早。”

讲堂上,一袭青色儒衫,正气凛然的先生投来一道温煦的目光,对着姜云微微点头,道:“坐吧。“

姜云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而后抬头看着先生,他好多次都想问一句,您穿的如此单薄,难道不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