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覆舟之水(1 / 2)帝国崩塌首页

此刻的宋王正沉溺于天下太平的幻想之中,军备松弛,对于楚国更是毫无防备之意,泾水天险不过一样摆设,楚国此刻伐宋,当应速渡泾水,趁其不备,攻其不备,只要楚军踏上宋国国境,宋国亡矣。

但是宋毅却好似偏偏要反其道而行,行至泾水江畔,非但不急着渡江,反倒停了下来,亲笔拟写战书一封,派人送于宋王,将自己领兵欲取宋国一事说的明白,还告诫宋王厉兵秣马,千万守好宋国,待其来取。

俗语云先下手为强,兵家更是有言兵贵神速,行军作战一事本就讲究抢占先机,才能用兵如诡,让人捉摸不透,若是事事都放在明面上,提前告知对方,那岂不是反受其制。

但现在宋毅却如此大方的将先机反送给宋王,任其布防准备,如此作为让人摸不着头脑,此举传至楚国朝堂,自然也是一片哗然,凡是稍懂用兵一事的人,所言都是反对之声,更是有人当廷指责宋毅用心,延误战机,分明就是心向敌国,淮南降将,果真是三心二意。

满朝文武,罕见的同仇敌忾,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宋毅这个初来乍到的外乡人,若是换作他人,此刻恐怕早已经被调回问罪,至于伐宋前线,则是再换一位主帅,反正也还未出征,算不得临阵换将,不过楚国朝堂之上的种种言语,却连一个字都没有传进宋毅耳中。

而朝臣之中懂得审时度势的聪明人,也很快便闭嘴不言,群臣激愤,都无法动摇宋毅丝毫,很明显,其背后有人在极力维护,文臣之首令尹徐启,武将之首上将军荣翟,以及群臣之主楚王熊绎,在维护宋毅的,三人之中起码占据其二。

而且很有可能是三人一心,毕竟直至此时,三人之间还未曾有过不和之事,有此三人站在背后,即便是楚国的天塌下来,宋毅也能安然引兵伐宋,而全无后顾之忧,当然,虽然在这三人的力压之下,宋毅不曾听到半点风言风语,不过想必宋毅心中还是能够猜测的到的。

但宋毅却仍旧没有渡过泾水,他定下的一月之期,自其赶至泾水江畔时算起,已经过去了三日,宋毅却仍旧毫无动身的意思,这三日的时间,他除了派出一队人马渡江为宋王送去战书外,其余的也便就写了一封书信,只是不知是寄与何人。

宋毅在泾水河畔闲庭信步,另一边的宋国却是炸开了锅,一封战书将宋王从太平梦中拉了出来,宋毅虽然在战书之中,好心提醒宋王要严防死守,可宋王到底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接到战书后所想到的不是布防,反而召集文武臣工,当廷商议究竟是何处惹恼了楚国,宋国当及时改正。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宋王可谓是将这句圣人教诲给做到极致了,满朝文武搜肠刮肚之下,还真就给他们想出了一个原因,原来是淮南国灭,有些人不愿做亡国之奴,又无力远徙,便就近逃到了燕北或是宋国。

宋国虽然在淮楚一战之中,对淮南倒戈一击,但对于这些外乡人却是任由其迁入国境,这些人中有些是商贾,有些是百姓,可不论身分如何,迁入宋境皆为宋民,宋王便能从他们身上榨出一滴滴油水来,介于这一层,宋王当然乐得看到这些亡国之人迁移到宋国境内。

而如今楚国毫无理由便举兵伐宋,宋王便将罪责都推到了这些亡国之人的身上,心疑正是收留了这些淮南的亡国之民,才让楚国误以为宋国是要与之作对,要知道,当日淮南国破之时,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淮南百姓之中,不乏有负隅顽抗的人,不少楚国士卒没有死于战场,反倒死在了这些平民百姓手中。

楚王吝惜麾下士卒,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凡有折损都要扼腕,如今自然是对那些淮南的愚民恼怒异常,宋王越发的肯定自己心中的想法,楚国此次发兵,定然不是真的想亡了宋国,只是对宋国收留淮人心生不满的敲打而已。

毕竟宋国与楚国才刚刚签订盟约,当日楚使来劝宋伐淮的言辞,至今宋王可都还记在心里,当然,若是宋国对这番敲打无动于衷,仍旧自行其事,那宋王也毫不怀疑,楚国真的会下重手将宋国城墙上的旗帜也给拔去。

所以宋王决定及时改过,弥补宋楚两国之间的关系,接连数道旨意飞出了宋国王殿,宋王的心又安稳了下来,自觉坐下的王位仍是一片太平,于是宋王又开始洋洋自得了起来。

一夜之间,对于淮人的搜捕,席卷了整个宋国,不仅调动了各地的驻守军队、探马鹰犬,挨家挨户的去搜捕捉拿,还同时有一封旨意下达,勒令全国百姓,凡有窝藏淮人者,全族与之同罪,或有邻里窝藏而知情不报者,周围十户共行连坐,有检举揭发者,可免一年赋税,可随人数累加,不设上限。

此令一出,全国上下,人人自危,但也的确是成效斐然,宋国虽大,可迁入的淮人宛如夜间的萤火一般,再无处可以藏身,不多日,数以千计的淮人便被押入各地的牢狱之中,如同猪狗一般被圈养在一起,等候发落。

就在宋人以为此番举动,不过是淮人之难,随着淮人尽数下狱,也该平息的时候,王殿之中,却又有一道旨意传出,宋王也不知是从何处捕风捉影,又或者是听信了何人的谗言,竟指明宋国境内有淮人五万之数,一日不达此数目,搜捕便一日不停。

可举全国之力,一连搜捕了数日,押入牢狱之中的淮人,也不过两万,尚不达半数,百姓自危,大小的官员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命令层层下达,细分到人,几乎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定的数额,不捉拿到如此数量,难以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