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分蛋糕(1 / 2)一寸余心首页

三月中旬,钱余终于将基金申请书撰写完毕。再经过几轮修改,他就会把标书上传,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竞标。

「XXX通过介导XXXXXX过程参与调控斑马鱼心脏早期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这就是钱余给申请书起的长标题——它位于申请书的开头,居中设置。

标题下方紧跟着中英文摘要,通常为三四百字。

除却一些项目参与者的信息、具体的资金预算情况,再往下就是主体部分——申请书的报告正文格式,其实大同小异。

随着页面向下移动,钱余也开始检查正文有无错漏……

第一部分,是申请项目的“立项依据”——说白了,就是要申请人讲明为何要做此项目。

钱余一行接一行地浏览着自己写下的文字。他把该课题的背景知识、研究意义、应用前景都进行了阐述。紧接着,他大致概括了目前获得的研究基础,并点出该研究会阐明哪些科学问题。最后,钱余还写明了参考文献。

读完了第一部分的内容,钱余并没有继续往下看,他反而慎重地把之前写的标书都翻了出来。为了避免新、旧标书之间,存在过多的文字重复,他必须进行仔细比对。

费了几番周折,钱余终于从旧U盘里找到了好几个文件夹。

「2017年面上项目基金申请——顺际宁」

「2018年面上项目基金申请」

「2019年省基金申请」

「2020年钱余博士后青年科学基金申请」

「2021年省基金申请」

「2022年面上项目基金申请」

哦,是了。自从上了博士一年级,他就几乎年年写一份申请书了。

钱余率先打开了第一个文件夹。他发现文件夹内有好几份文档,分别被命名为“第四稿”、“第五稿”……直至“第八稿”——这些都是师兄顺际宁的“大作”。

钱余点开了一份尘封多年的Word文档,读起了记忆中的文字。这熟悉的场景,让他仿佛看到了顺际宁正伏在桌前,奋笔疾书。他也看到了年轻的自己,第一次见识基金申请书的情形。

2017年2月初,当时年还没过完,钱余已经返校,回到略显冷清的实验室里——师姐谢运早已毕了业,而顺际宁也只是偶尔来实验室转转。至于尹学治,他总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一周后,顺际宁终于露了面。

钱余自然很好奇:“师兄,你最近在忙些什么呀?”

顺际宁没有立即回答,他反而催促钱余,让他先查收邮件。

于是钱余打开邮箱,果然发现自己有一封“未读信件”——原来,那是顺际宁写的“基金申请第四稿”。

钱余有些不解:“这不是应该……由尹老师来写嘛。”

“尹老师还有文章的事情要忙,只能我先写初稿了。”顺际宁无奈地摇了摇头,“实验室人手不足啊——只能硕士当博士用,博士嘛,就当博士后来用咯。”

顺际宁补充道:“你也帮我看一看,主要是找找错别字,或者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至于内容嘛——若是你看得懂,就顺道儿给我提提意见,也算是让你事先熟悉熟悉课题了……”

因此这天晚上,钱余一直对着电脑,读起了大段大段的文字。不过,他可不会注重申请书的具体内容——除了找一找行文的具体错漏,其它原则性的疏忽、逻辑上的“断点”、实验手段的错误等,钱余自然是不懂的。

例如,第一部分的“立项依据”,钱余只会把它当成是一小段“浓缩的综述”——钱余认为,这和他看过的文献“简介”部分,或者一些“综述论文”,其实是“差不离”的。

又譬如,第二部分是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这部分包括了该课题的研究框架,要达成的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这些内容,又与第三部分的“研究方案”和具体的“技术路线”相辅相成、上下呼应。

但在钱余看来,这些分条分点的详细归纳,也不过是一类“加强版总结”——只要将他给尹学治上交的“每周实验汇报”,连同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预期结果等等,上升到课题总框架层面,最终“升级”为“年度总结”,似乎……也就是这么回事儿了。

至于第三部分的“可行性分析”,以及第四部分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这些也都是一些历来的“套话”,只要能够体现该课题的“前所未有”之处,这两部分也就基本达标了……

不过,钱余对基金申请书的这一系列认识,很快就被他自己推翻了。

因为没过几天,钱余又陆续收到了“基金申请第五稿”、“第六稿”……而到了最后的定稿,钱余再将它与最初的版本进行对比——他发现正文部分出现了相当大的改动。

有很多字眼被重新修改,还有些句子、段落进行了位置上的调整,甚至有好多部分被删掉重写,就连“技术路线图”也重画了好几版……申请书的每一稿都布满了修订和注释,红色的批注显得格外醒目。

原来这申请书的撰写,并不像他当初认为的那么简单。这其中,有太多太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兴许一丁点儿小小的错误,就能让申请者与科研经费“失之交臂”。

不过钱余也很庆幸,至少他还不需要为这些“文字工作”伤神费力。他每天在实验室“搬砖”,总能看见尹学治和顺际宁埋头奋战,两人不停地讨论着申请书的细节——写完了改,改完了聊,聊完了再接着改。

钱余看着尹学治日益退后的发际线,以及他那日趋明显的两鬓斑白,不禁摇了摇头。

然而钱余也没能庆幸多久——第二年,他就跟上了顺际宁的步子,开始“提笔”写申请了……

钱余将几份内容相关的标书,都一一仔细查阅、对比,然后他将这份新的申请书,进行了多处修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钱余也已经检查了过半的内容。

第五部分,是申请项目的“年度计划及预期结果”——钱余将整个课题的验证阶段,划分为四年进行。

而这第六部分,则是由申请者自述“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