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见私塾先生如此器重继盛,暗忖将来说不定真能指望上这孩子,态度和口风就有所改变,不再阻拦继盛读书,不过仍要求不能耽误活计。
自此,继盛每天比往日起得更早,天色微明时就离家去放牧、打柴草。等那些就读的孩子们陆续到达学堂时,他已经干完承担的活计,把牛系在学堂门前,捆好的柴草码放在旁边,自己站在窗外,静静地做好了听课准备。忍受着鄙夷的目光与尖刻的嘲笑,继盛像个饥渴的婴儿,把张先生讲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吮吸到脑海里;无论先生向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要求,继盛都认真地在心中默默回答一遍。暑去寒来,继盛虽然是个始终被“罚站”的学生,但他的成绩却总是排名第一。
有一天,张先生有事外出,学生们玩儿开了捉迷藏,继盛也忍不住参与其中。先生回来一见生了气,对大家说道:“我出个上联,能对上者免于责打。上联是‘藏形匿影’,”
其他孩子还在思索,继盛已经举手答道:“显姓扬名。”
这孩子的言谈话语中总是透露出一种凛然霸气,张先生太赞许他了,不久便亲赴杨家提亲,把女儿许配给继盛为妻。
站了六年后,随着家境有所好转,杨继盛终于成为私塾正式学生。他学习更加努力,不负众望,先后考中秀才、举人。
嘉靖十七年(1538年)暮春,二十三歳的继盛带着哥哥两个儿子在容城縣城中佛永禅寺僧房寄宿读书。这年夏天流行瘟疫,主持方丈病倒,与继盛叔侄同舍的寄宿生们立刻四散逃离而去。兄长闻讯派人催促继盛三人赶紧歸家,继盛想:“如果我走了,方丈无人照料,性命必然危在旦夕!”于是,他让侄儿们跟随来人回家,自己留下照顾方丈。兄长很快又遣人催促他立刻离寺,并警告说:“如若染病,就不许回家了!”继盛对来人说:“平日与方丈相处融洽,他对我们也十分照顾,如今他有病了就离他而去,丢下他一个人听天由命,内心怎么能过得去呢?!如果我也被感染了,就是与方丈同死於此也是心甘情愿的!”
於是,继盛连日衣不解带,亲自為方丈遍求醫藥、喂汤喂饭、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夜晚則和衣同室就寢。一直过了二十多天,方丈的病终于全愈。
然而这時兄长却又染病在身,继盛闻讯立刻回家,毫无懈怠地贴身伺候一个多月。等兄长病愈,继盛妻子又倒下了,也是在他精心伺候下转危为安。继盛不避生死,连续照料三名瘟疫患者,充分体现了他情义为先、临危泰然的性格秉赋。
本来,根据家庭状况,继盛不打算继续耗费资财求学,而是凭借举人出身谋个差事,以便补贴家用。但岳父张先生不同意,认为女婿是不世之才,必须投身春闱,考取功名,报效国家。张先生有个内弟姓孙,是开砖瓦场的,家境比较殷实。他儿子叫孫聨泉,与继盛是学友。张先生说动内弟,资助继盛与联泉一道入北京国子监深造。于是,嘉靖二十年(1541年)秋,继盛来到北京。
国子监地处皇城北面的北城崇教坊,为在附近寻找租房,继盛认识了赵存礼。当时,继盛看中存礼那一进院落中两间租金相对便宜的南房,而在交谈中,当存礼知道了继盛的举人身份和在国子监就学情况时立刻肃然起敬,主动提出:房租免收,只要继盛能抽空给赵家两男一女三个孩子开蒙,教他们识文断字,将来能记个帐、读写个家信就行。房租是在京就学中最大一笔开支,如能免除当然是给继盛减轻了很大压力。于是他对存礼说,国子监每月初一、十五放假,再把平日早晚时间利用起来,他会让孩子们得到比较扎实的私塾教育。实在人遇上诚心汉,两人一拍即合,继盛夫妇带着襁褓中的长子住进赵家南屋。
赵家是存仁、存义、存礼三兄弟,祖籍平阳府临汾,祖、父几辈以酿酒、腌制酱菜为业。山西人在发家致富上头脑活络,见京师人烟辐辏、富裕繁华之地买卖好做,父亲便打发三兄弟进京创业。
嘉靖九年(1530年),赵氏兄弟在正阳门外粮食夹道路西开了家售卖烧酒、酱菜的前店后场式店铺,老大、老二夫妇领着人在店铺里酿酒、腌咸菜并售卖,让老三租地种菜,为腌制酱菜提供最新鲜的原料。
离国子监北面不远的崇教坊极乐寺胡同里有极乐寺、天仙庵两座寺庙,存礼租种的是极乐寺的一亩菜地,因而也同时租住了菜地旁一套一进小四合院。正房一明两暗,由奶奶带着二儿子的女儿秀梅住;存礼夫妇住西厢房,儿子赵世宥和大哥的儿子赵世宸住东厢房。这回继盛三口子住进南房,小小的院落里已经是住得满满当当。
赵家上下勤快、和善,继盛一家感觉非常舒心。继盛除了去国子监修业,空闲时间主要用来给三个孩子授课。戌时四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之后,还要自修功课一个时辰方才就寝。虽然十分辛苦,但心情愉快,乐此不疲。妻子杨张氏体质很好、贤淑勤勉,每日除抚育幼子、照料丈夫饮食起居,还能下菜地干活。存礼起初劝阻,后来见她的确忙得过来,又手脚麻利,是农田里的一把好手,干脆就给她开了一份工钱。三个孩子与继盛夫妇关系很好,以“叔叔、婶子”相称。世宸、秀梅对学习很感兴趣,世宥天性顽皮好动,在学业上就要差一些,但跟着父亲存礼练武则是兴致浓厚、一丝不苟。
存礼爱好武术,先后学习了南方金陵一带的长拳、红拳,北方京师、天津、沧洲一带的十八手、六合拳,并悉心研究,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新拳法。继盛认为孔子所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注)的话很有道理,便也认认真真拜存礼为师,学习拳法。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引自《孔子家语.相鲁》:“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