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听他们吵架,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就离家出走了。那是我上高二的秋天,周末放假我在家里帮忙收玉米。那天天很热,收完玉米浑身又热又刺挠,我们中午到家时已经十二点多了。我和我爸一人拿了瓶啤酒喝着,边吹电扇凉快,边打开电视看。我妈去弄午饭,当她到屋里见到我们喝着啤酒吹着电扇看电视时,她又累又委屈,便冲着我爸喊,大意是累死了的我在做饭,你却在这喝酒歇着,也不知道帮忙做饭。接下来便是俩人大声的争吵。我确实做错了。我当时没有去帮忙做午饭,也没有劝一劝他俩人,反而指责他们总是争吵,没有一刻的安宁。我爸听到我的指责,以为我同他一道,便更有底气了,更加大声的训斥我妈无理取闹。看着他们吵的更激烈了,我当时就崩溃了,把啤酒瓶狠狠摔在地上喊道,“天天吵,天天吵,烦死了”,转身就往我房间走去。当时自己极度的愤恨,耳边什么也听不到,只是自顾的收拾书包,我要离开这个家,一刻也不想再待了。背着书包,我到院子里推了自行车就准备走时,我妈抓住了车后座,只见她红着眼睛问我,“你去哪嘞,你往哪走嘞?”,我只是愤恨的回着,“你别管”。她只是依旧抓着车后座不松手,我语气才又挤出一句,“我去学校啊”,然后见她的手稍松,我便骑车出门走了。当时大中午的,学校哪里开门,我便找了个网吧呆着,也没心情玩游戏,只是胡乱的浏览网页,待了几个小时心情才稍稍缓和。
我当时只顾着自己情绪的宣泄,完全没有顾及父母的感受,这肯定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然而,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好多年以后了。
其实我爸妈都是能吃苦耐劳的人,只是俩人很难很好的相处,俩人对于情绪的控制和彼此关系的处理真是一言难尽。
父母的争吵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对于年幼时性格的形成,还是成年后的行为处事和心理健康,都有严重的负面的影响。但是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恐怕又都是如此。那个年代的婚姻大多还是相亲介绍,然后差不多就结婚,缺少一个相处以及互相了解的过程。像影视剧里的自由恋爱,那可是稀罕物。因为那个年代的婚姻本身的缺陷,再加上夫妻两人性格的不合,诞生了这样无数的糟糕的婚姻和家庭,大量的孩子受此荼毒。这是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悲哀。
笔者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大声争吵中,那饱含着强烈的情绪的吼叫,对笔者带来了巨大的恐惧。这种时而激烈争吵的家庭环境,总使笔者童年极度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一方面这种童年的阴影会不断的延续;另一方面,自己在遇到一些事情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处理经验,大脑就会下意识的按照最初的印象来处理问题,也就是潜意识的模仿父母的行为,尤其是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我爸妈吵完架一般都会冷战好几天,双方板着脸,谁也不搭理谁。这种用冷暴力来处理矛盾和人际关系的方式,我在无意中就把它熟练掌握了。无论是在同学之间,还是在工作中与同事和领导相处,遇到问题时,自己总是会用冷暴力的方式来处理而不自知,仿佛这就是最应该的方式。直到有一次,自己工作出了问题,被大领导一顿教育,才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缺陷。而且,这种行为习惯并不能一朝一夕就改掉,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教育缺失的部分,只能通过社会的毒打来弥补。
还有一次,事情更加的严重。那次是去办驾驶证,工作人员说我的照片不合格,要按照规定重新拍。我便在路边找了个小店拍照片。掌店的是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比较忙,我付了钱在旁边等着。老妇人突然因为上一单打印的事情开始大声埋怨老头子,老头子也不甘示弱吼叫着回怼,接下来便是饱含浓浓负面情绪的大声争吵。我因为常年在外地工作,几乎已经很少听到父母的吵架了,但在这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恐惧和不安的童年。一种莫名的烦躁夹杂着愤怒的情绪仿佛汹涌的烈火,疯狂的燃尽了我所有的理智,“还拍不拍照了!”,这句以情绪为燃料话语宛若最凶猛的火舌从嘴里喷涌而出。这老夫妇愣了一瞬,便马上把矛头转向我来,“你喊什么喊!跟你有什么关系!”,开始一起训斥我。我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那老头子接着骂骂咧咧的安排我拍照片。后来办完了驾照回到住处,我还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意识到自己的心理肯定出了问题。这种心里创伤只能通过时间来慢慢的自我调节,慢慢治愈。
笔者以自身的经历,诚挚的祝愿:愿天下所有家庭都能和睦温馨,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