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六十一、电动工具(2 / 2)四合院:愿此行终抵群星首页

于是连同框架,都被拆成了零件状态。

完成拆卸之后,工人们开始对零件进行维护。

之后便是技术科的工作了,他们必须找出合理的方案进行改装。

当然,这并不耽误工人们将底盘等部件装起来。

技术科的人开始忙碌起来,钟国栋自然也没闲着,他也时不时的回去作图——从被拆卸的汽车上得到的灵感。

果然,工作和学习就要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得更快,由此可见,教员让学生学习工作五五开的想法是对的,死记硬背只是应试教育下的僵硬产物,最终你还是要到厂里进行再学习才能有工作能力,既然如此,何必费事?不如直接一边学一边进厂实习。

小汽车的方案在反复计算和讨论中慢慢成型。

经过一个周的讨论,汽车改造方案终于被全体通过。

之后便是零部件的制造和热处理,以及对之前的地盘上的安装孔的修补处理。

这些都是在进行改装前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处理好这些后续的改装工作才不会对整个底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而这些工作全部搞完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周。

认真的检查过所有零件之后,技术员们点点头表示认可。

之后便是装配工人上场。

之前的准备工作,所有的孔都已经打好了,所以这次装配只需要把螺丝拧紧就可以。

对于装配工人来说,这是小菜一碟。

不过整个车辆十分复杂,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装配,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钟国栋并没有在现场继续观看,将工作交给技术人员之后,他便回去开始设计自己刚想到的一个工具。

那便是便携式电动打孔工具,也就是俗称的手电钻。

灵感来源就是这次改装为了打孔不得不去台钻上,甚至为此折腾了不少时间。

这种情况下,手电钻是个不错的选择。

实际上电钻早在1895年就被国外公司Fein制作出来了,不过这款便携式打孔工具实在有些不太便携,这款最初的电钻重约14公斤,外壳由铸铁制成,能够在钢板上钻出4毫米的孔。

后续的时间电钻经过了数次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实用。

一直到了1960年,甚至出现了能够使用电池的电钻以及能够调速的电钻。

可以说已经十分接近2024年所见到的打孔工具了。

当然钟国栋并不了解这些,毕竟他又不是什么百晓生,之前也没有特意关注过这些情况。

不过就国内的情况来看,目前并没有他他所认知中的手电钻。

实际上国内现在已经有类似的产品了,不过实用性并不太高。

此时钟国栋十分庆幸能够有一个生产电机的车间,特别是还建立了烧结车间。

烧结车间是厂子能够生产出合格的电机的关键。

毕竟有了烧结车间,可以自己生产合格的磁铁。

因此像手电钻这样的工具,除了京都重工之外,别的厂根本无能为力。

而且这种小产品似乎也是可以出口的,后续也许可以生产出带蓄电池的版本。

当然这个版本距离还比较远,毕竟合格的蓄电池现在都没有。

等着积分多了,他或许会兑换这方面的知识,交给上面找人来研究,但现在的他的确没有那么多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