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恭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突然变得有些消极的信龙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向李信龙解释,那个他推崇备至、永远不会破灭的长安城在面临安史乱军的时候,就如同柔弱的少女一样不堪一击,大唐的繁华鼎盛也如镜花水月一般被轻轻一口气就吹散了形状。
他嘴里英明神武的唐皇李隆基听到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将入关中时就扔下了拥护自己的百万长安军民和大部分臣子妃嫔,只带着宠妃杨玉环,在一千多官军护卫下惶惶如丧家之犬躲进蜀中成都。
而且,在逃命的路上,那个薄情寡义的男人还会在陈玄礼率领的禁军将士逼迫下杀死他挚爱的杨贵妃,丢掉作为皇帝的最后一丝体面。
唐朝出现了很多光耀千古的圣君贤臣,唐明皇李隆基本来有机会成为千古一帝,在他执政初期有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位贤相先后执政中枢。
这几位贤明的宰相在当政期间对武曌[1]当政期间的乱政进行了拨乱反正,并对朝廷机构进行了精简、裁撤武周和韦后当政时期积累的大量无用冗官,并确立严格的地方官吏任用考核制度,还恢复了谏官议政制度,这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玄宗初期经济和军事的迅速发展,进而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
李隆基未当朝时被世人称赞其“英武极似太宗”,在“诛韦后[2]”、“平定太平逆党[3]”的过程中李隆基确实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手腕。
但李隆基只是在争权夺利方面有几分相似太宗皇帝,他并无乃祖李世民的开阔胸襟,他只是凭借控制平衡的帝王心术驭下执政。
李世民执政期间的贤相杜如晦、房玄龄、李靖、长孙无忌、李世绩、王珪等都可以执政多年,贯彻自己的执政方针,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了大唐盛世的基础。
而李隆基始终以卑劣的帝王心术控制朝堂,他始终没有信任属下的臣子,虽然在开元初年出现了几位贤明宰相,但李隆基一直牢牢控制着唐廷权利,每位贤相当政的时间都不到三年。
等到某一个宰相盛名开始传遍朝野天下时李隆基就推动相权的更替交接,这就导致正确的执政策略无法完全贯彻下去,而且这些贡献突出的宰相最终结局都非常惨淡,再没有贞观朝时的君臣相得。
虽然有开元盛世作为完美开局,但李隆基绝不是什么圣明天子,因为耽于享乐和信任佞臣,李隆基将权柄长期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李林甫长期排除异己、打压贤良,并提拔胡将成为边镇节度,为天下大乱埋下了伏笔。
终于,在李隆基执政末期,爆发了导致唐朝由盛及衰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使得李唐积累的十余万战兵[4]都丧失在这没有任何意义的内战中,尤其在长安城外的香积寺之战中唐军精锐军团大建制的折损在这无意义的内耗中,导致从安史之乱以后再也没有威震天下的大唐精兵,以上种种其实都源自李隆基的“英明神武”。
李元恭只知道大唐安史之乱之前的历史走向,但他对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历史并不清楚,他只记得历史书上说安史之乱后大唐失去了河北之地。
河北被几支安史殘军军阀势力所占居,唐中央政府也基本承认了这几个军阀的军政独立地位,李元恭的目的就是在安史之乱后先寻机成为河北军阀之一。
进而寻机占据整个河北之地[5],获得逐鹿天下、取李唐而代之的根据地,随后重塑乾坤、再建一个盛世王朝。
但在这之前他必须先建立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且忠心度很高的强力军事集团,在发展前期需要争取尽量多的支持者,例如已经与李元恭形成比较紧密关系的赵家,以及在外独立发展多年的李信龙所部。
李元恭早就确定了可以赵长信为杠杆撬动整个赵家的少壮派,将赵家拉进入自己逐鹿天下的“大家庭”中。
至于李信龙所部,只要想办法说服李信龙就行了,这十几年的发展下李信龙已经拥有了一支完全服从于李信龙且战力强大的骑兵力量。
再就是李家家族骑士,有老一辈中李信武、李信安的扶持,加之李元恭作为少年骑士队掌控的新一代李家少年,他也能获得大部分家族骑兵的支持。
而且李氏家族的支持是李元恭能够争取其他家族支持的前提,以自家李信武为代表的李氏嫡系力量将是李元恭起兵逐鹿天下的基本盘,必须获得他们的全力支持,这本是李元恭感觉最容易争取的一方力量,但李信仁的存在是李元恭掌控李家力量的前提。
李元恭跟李信龙两人一时陷入了漫长的沉思,李信龙又回想起了长安的繁华,而李元恭则在努力整合安史之乱期间唐军与安史乱军间的军势变化,也在努力组织劝说李信龙的语言。
李信龙并不是一个固执不听别人劝谏的人,作为一个势力的领导者他非常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
但李元恭知道像李信龙这样一方势力的掌控者必定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想要改变他的想法是很难的,尤其是在这种关乎一方势力前程和命运的事情上,他肯定不会轻易接纳李元恭的意见。
李元恭知道必须要采用一定策略才能改变李信仁的初衷,实在不行的话就先说服李信武,然后两人一起劝说李信龙,将李信龙的力量也拉上南下的战车。
想到这李元恭笑笑说道:“大伯,咱们在这儿谈这件事太显眼了,还是在堡子里转一转吧,咱们一边走一边说!”
李信龙转头看了一眼武库门口组织有序的甲胄兵器分发现场,发现这边其实并不需要自己的组织安排,就朝李元恭点点头说:“也成,咱们在堡子里转一圈,再好好谈谈这件事情!”
说完李信龙就当前向山堡中走去,李元恭紧赶两步跟上李信龙的脚步。
两人走过四座院门后李元恭先沉不住气开口道:“大伯,咱们虽然世居武川,但这北方草原毕竟苦寒贫瘠,族人们忙忙碌碌的一年到头也就勉强够生活所用,碰到灾年兵祸连续几辈人的生聚积累都会毁于一旦,遇到今年这种情形还会有灭族之危。”
李信龙笑着摇摇头说:“我们武川李氏自北魏时就定居武川,虽然前有六镇之乱,后有草原霸主的多次更迭,但咱们武川李氏一直绵延至今,哪怕时有波折今日也越发兴隆昌盛起来了!”
“至于你说的北地苦寒我也清楚,岂不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族人的英勇豪迈正是来自这北地风雪的磨砺!”
李元恭惊奇的看着李信龙说道:“大伯,你还读过儒家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