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谋划大局的选手,站着把钱要到手(1 / 2)正德圣主首页

陕西西安府的旱灾没有解决一直都是杨一清的一块心病,所幸他为官公正治理陕西多年,能在商户手上借几日的粮食。

要不然煌煌千年旧都,蒸蕴了华夏千年文化根基的古城真不知道要沦落到什么程度去。

看到户部尚书韩文的来信之后那个埋藏在心里许久的计划,又被勾起。

陕西这个地方套句营销号们的话来讲,那就是随着小冰河时期慢慢显露出了峥嵘,除了众所周知的严寒之外它还会带来干旱和洪涝。

具体的方式就是在该下雨时不下雨,该下雪的时候不下雪;反之在不该下雨的时候,降暴雨。

在这种情况下巡抚陕西的杨一清曾经跟户部的韩文提出过,按照管理盐法的法令来管理茶马交易。

从洪武年间川陕边境就开始茶马交易,大致意思是内地茶多,番外马价贱,所以自古就有用茶叶换取番外好马的惯例。

内地王朝想要组建强大的骑兵,除了让军户们养马抵税之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到境外去买马。

除了北边的蒙古,就是从陕西四川往西的高原地带马场去买。

而这就涉及到陕川边地茶马交易。

因陕西、山西、甘肃全都是战区,需要的马匹比别的地方多得多,故陕西四川一带的茶马交易格外频繁。

这就给了许多人钻空子的机会。

国初洪武年间的律法严明,没有人敢触这条红线。

但随着时间推移,律法变得越来越宽松,一开始由抓到了私自贩茶到边境的就斩手,变成了抓到就罚钱。

或许是因为利益既得者们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了舆论压力,促使朝廷在这方面做出了改变。

又或者朝廷看到由自己去组织茶农采茶、晒茶、制茶、贩卖消耗太大,于是渐渐的将这项业务转包给民间商人,所以才在律法上面宽松一些,以此激励商贩们的积极性,从而减轻边境马匹缺失的压力。

可是不管哪一条,到后来杨一清巡抚陕西之时就发现,川陕一带,茶马交易原本属于朝廷垄断却已形同虚设。

四川陕西一带的豪商们,把这项业务完全发展成了私产。

他们承包茶山,压榨茶农,又或者把茶农变成了投献的佃户,使朝廷没法向这些茶农征收茶税。

茶税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私产。

这帮家伙以无本买卖的手段,获得了大量茶叶到边境换来了大量的马匹卖给朝廷,赚的盆满钵满。

杨一清发现这个漏洞之后,就以陕西巡抚的名义,先是派兵加强了打击走私的力度。

再则以加强对茶叶走私追查力度为要挟,迫使陕西境内利益既得者们拿出钱粮来支持他巩固边防。

为何史书上都记载杨一清这个人,擅长治兵谋边,同时很会做官,就在于此。

当然杨一清也知道这是权宜之计,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在陕西这个地方不可能待一辈子。

他之所以能镇得住,一来是他为官清正,不贪不占。

即便他用这种办法威胁陕西跟四川的有钱人他也不怕。

第二他没有子嗣。

所谓无欲则刚,没有威胁,奸商就只能干看着。

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杨一清在陕西就一个决心,你们想把我弄死,来,我不怕,我烂命一条。

可是我只要利用我手上的权利压制住这条线,你们就得亏死。

我调兵追茶,你们的茶叶就烂在地里,又或者烂在仓库里。

所以其实西安府所谓的灾荒,以他的手段很容易就能够治理好。

可为何还要上书朝廷说很难呢?

他就是为了配合韩文,故意让陕西山西显得很是焦急,从而推动开中纳粮,使盐法恢复到弘治五年之前国初模样。

这两个老家伙其实谋划的很深,当然这中间出了像李文渊这种急功近利的叛徒。

虽然李文渊的想法是为了帮助恩师,但却没有考虑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杨一清跟韩文两个人的谋划,绝不仅仅只是开中纳粮那么简单,同时还要把川陕一带的茶马交易,也变成如同盐法一般。

因为茶和马对老百姓来讲离得太远,普通老百姓喝什么茶都行,可真正的好茶好马,绝对是富贵人家和军队才需要。

所以杨一清的意见是,我就要粮食。

有钱人不管你们是从当地采购还是从产粮地采购的粮食,交给官府,我官府登记之后给你茶引。

你拿着茶引到我经营的茶场去拿茶叶。

你拿到茶叶之后,你是卖给边境少数民族,还是卖给内地那些有钱人,那都是你的事,你能赚多少那都是你的本事。

我只要粮。

有了粮食之后,我就可以稳定四川跟陕西的粮价。

我就可以让百姓过得更好,减少民怨。

有了粮,我就能够养活更多的军队,我就能让他们去打仗,就不会让蒙古人南下。

同时这么做也是为了保证军队的战马的优良。

可能有人看到这就奇怪,茶马交易难道跟战马的优劣有关系吗?

有很大的关系。

这当中就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东西质量越好,商业价值就越低。

尤其是战马这种贵重物品而言,如果它的消耗量不大的话,利益从何而来?茶马交易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不管是陕甘边境还是辽东一带,为什么战马永远都显得很差。

其实不是真正很差,而是真正的好马,都被某些个将军私藏了。

好战马,他们会优先配给圈养的家丁和家奴,或者叫做私军,至于那些差的马,就被他们交给了朝廷大军。

以至于到了明朝后期就形成了军阀,就如同辽东的李家军,西北的孙家军。

他们自己的私军战力非常强,但是朝廷军队的骑兵反而孱弱不堪。

以至于到了明朝后期这些军阀,公然打出口号不给军饷不出兵。

因为那时候的军队真正强悍的战力,都属于这些个军阀的私军。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就是个典型例子,当年崇祯亲自过问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要多少饷银才能让关宁铁骑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