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两天假,施福安办了三件事。
首先到深南电子城找汪佑良,会张志尧小聚。
三人小聚没有中心话题,天南海北,古今中外。但不约而同在谈贸易、代办报关和创业方面的事情。
同学小聚,酒战如酣,说话不遮掩。
汪佑良:“我是想在电子行业方面搞下去。两年多打工有了一些开店办厂经验。脑壳里不再是一片空白。”
张志尧一直心想着游艇项目,一直在寻找资源和人脉。平时关注最多的是这方面的信息。
对汪佑良的设想,张志尧不表示同意也不反对,端起酒敬着二位,自言自语“汪佑良,搞销售是一码事,开店办厂又是一码事咯。
开销售店,看的是产品品质,占的是店铺地段,拼的是资金势力。薄利多销才有顾客上门,才会有回头客。人脉最好,终究有限。我们仨现在都没到这步。人脉关系上并没优势。现在养自己,今后要养家。”
施福安,“确实,张志尧分析有道理。”
施福安在赞同别人观点的同时,也粗略地说了自己的见解,“做实体企业,才有可能几何式的发展。
开销售店限制在量、在地段、在资金和人脉。
做游艇无论是出租,还是自营,消费市场也只是一个小众轻量级。现在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温饱问题上。只有少数人,金字塔尖的人群,财务自由的人,才有条件去消费。而增长趋势不是无止境的。”
张志尧:“那造游艇呢?”
“办造船厂?是富豪才行。象香港的李**和郑**…就是这样,通过两代人的积累。还有央企、国企有雄厚资金势力。”汪佑良。
张志尧:“不管是谁?家族企业总得有人先起步!”
汪佑良:“你得先有启动的资金。第一桶金在哪?这个是基础。哈哈!”
施福安:“我分析,只有办实体企业或者制造加工企业,创出品牌,才可能迅速扩张。加工企业目前发展趋势好。特区到处有生意做。还可向外延伸辐射。
现在的**电器品牌就是从乡镇企业起步的。现在都挤身世界500强了。翻了多少倍!
我的目标,瞄准一个行业,创造条件自己干或合伙干。先起步,后起跑,再起飞!”
三人聚餐,搞成了小型沙龙。看似漫无边际的你一言我一语,其实对市场的分析,对创业的看法,个人目标已一目了然。
施福安暗自高兴,这次沙龙式的同学聚会,收获不少。
回到宝源厂,施福安依旧照心中设想在行动。每件事都有一些现实、或超前的预期。有时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道理,也许是潜意识吧。亦或是特区意识的潜移默化。敢闯、敢试。
光宗耀祖,荣归故里深深地刻进了每一个创业者的血液里。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思想传承、文化底蕴和重要追求。
下午,施福安到罗湖拜会了老乡哥兰征明。
兰征明在特区当兵20多年,后升任边防站站长。退役后,安置在罗湖派出所,老婆是本地人。兰征明人脉关系广泛,为人仁义肯帮忙。施福安是经人介绍认识他的,一年来有不少联系交道,走得较近。
见到兰所长,施福安询问起香港进出口产品、边境贸易的行情。顺便咨询边防通行证的办理程序。
兰所长都一一给了详细的解释。
施福安有一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假期第二天,施福安一早就去盐田看郁丽美。
郁丽美来特区后,从一个农村妹,完全变成了城里姑娘。朴素无华的打扮,给人一种略施粉黛,天生丽质的咏味。
相聚的这天,又是电影,又是逛街,还别出新裁,两人参观了特区成立十五周年成就展示会。
成就展示会,布展精巧高端,图文并茂,声光电运用恰到好处。参观的人仿佛身临其境。
施福安、郁丽美被特区的建设速度和巨大成就所惊叹。
深圳,昔日的南国小鱼村。乍看起来像农村,人口不到3万。主干道大街上没有一辆汽车。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习惯背着帆布袋、蛇皮袋出行,跟内地没有啥区别。
人们的穿衣色彩也很单调,偶尔有几个穿着时髦的,还基本上是外国人。那时候的厕所名还是粉笔写上去的,外国人也习以为常。
图片显示,当时深圳闹市区,街道很窄人很多,人力车和人群交错而行。深南大道还是泥土路。华强北、华侨城还是一片黄土工地。世界之窗还是一片荒草之地。这里却有着丰富的物产。龟峰山地区拥有用蚝壳建造的房屋和美丽风景,拥有各种水果,大小河流密布。
1979年7月8日,一声炮响,深圳蛇口工业区才破土动工。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蛇口工业区这里见证了三天一层的“深圳速度”。
1994年的深圳,已经是副省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街道上汽车川流不息。世界之窗开业仪式轰动国内外,香港等中外游人如织。
外资企业已经进入特区经济的庞大阵容,城市充满着新的活力和就业机会。
深圳的“三来一补”模式(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享誉全球。深圳已成为全国加工制造中心。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潮水般涌入深圳。年轻的移民城市正在形成。
1994年深圳GDP630亿元,在广东排广州之后成为第二大板块。
施福安被一幅幅新老对比图片、一组组变化的数据深深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