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意念驱使我从思维创新中找释然之道,找我需要的答案和方法。
读者提示我了,故事要听,更要学到思维创新方法。说我不要再卖关子了,最好能够将我所说的高人指点的方法,及早告诉你们,或许,你们能够从这些高人指点的思维拓宽方法中,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来一个彻底转换,从中获取知识,达到做事做人更优秀,更聪明。
我想想也对,我记住教授说的一句话:“思维创新能够改变命运”的话。
一本书放在了我的桌子上,让我倍感亲切。
《思维创新》著者:徐劲松。
装桢考究的书,在桌子上看着我,让我思维万千。
打开书的第一页,扉页上作者留着这样一句话
“你还是你,当你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你就是全新的你了”
回忆像高清电影一样,在我的眼幕前呈现。
那还是我在上海华东纺织大学读书时,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到我们学校开公开课的场景浮现在我的面前。
一位风度翩翩的男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开公开课台阶式大教室的全体学生,用他那富有磁性的语言开始讲授思维开拓的课程。
你看:徐教授开始上课了。
“同学们好,你们桌上的《思维创新》书就是我写的,我相信同学们或多或少都阅读了,请同学们多多指教。
我相信以书会友,不如以我鲜活的人来到你们中间更生动。既可以看到书,又能看到是个什么样的人写了这样的书。”
老师的话刚说完,引来学生猛烈的鼓掌。
“我想我这样的方式解决了同学们对这本书的好奇性。”
同学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开场也算是别有情趣了。
老师一个转身,在黑板上写上了一行字,他开门见山一上来就给学生出了一道题:
“正方形的四个点,能否画出三角形?”
老师转身面对学生。
“同学们请注意,我现在给大家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请大家不要讨论,不要议论,独立思考,越独立越好,大家能做到吗?”
“能!”
“同意”课堂上的学生一致响声。
徐教授开始出题目了。
面对同学们他说:“我在平面黑板上画了正方形的四个点,旁边又画一个三角形。我的题目是:正方形能否画出三角形?
请注意:
条件是,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通过正方形的四个点”徐教授强调说。
说完,徐教授在课堂的黑板上,开始画上了呈正方形的四个点,在四个点的地方画了个三角形。
(画了正方形的四个点,一个直角三角形)
..
..
画好后,在四个点下面,写出了思考题:
思考题是:
前提是: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通过正方形的四个点?
能不能画三角形?
这道题请你独立思考一下作出你的回答。
亲爱的读者,最好请你思考一下后,再作出你的回答?
先考虑回答:能不能画?
再考虑回答:怎么画?
我们再来看当时教室里学生们的兴奋场景。
可以容纳二百多名学生的阶梯教室里,突然“轰”的一声,沸腾起来了。
学生们被这个看似简单又必须思考的题目,兴奋了起来。
先前答应的独立思考,不要讨论,不要议论的群情激愤的先决条件给激奋的情绪统统淹没了。
学生们一边议论,一边开始在课桌的本子上画了起来。
徐教授出的题目能完成吗?
这属于几何、数学、逻辑、思考题还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徐教授出这样的题目,目的和企图是什么?
这与创造学,创造性思维又怎么沾上边呢?
思考题:
平面四个点,能不能画三角形,并且,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通过正方形的四个点。怎么可能?
不可能画啊。
如果仅仅讲不可以,那这道题出得就没有意义了,简单说是传统思维模式给正方形框住了。
既然,徐教授出这样的题目,必定有其用意,肯定是一条可以行的通的思维考虑路子。
有的同学画来画去找不到边际。
不妨,你也拿张纸出来,用笔画画看能不能画出来?
其实,徐教授出这个题目的目的就要拓宽学生的思路。
不可以要变成可以,唯一道路就是,拓宽思路!
主要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拓宽思路,思路从什么地方拓宽?
看来,需要学生动番脑筋了。
绝大部分学生被正方形的四条边,与三角形的三条边,无法融合一起的思路给束缚住了,这样的思路考虑肯定是条死路,无路可走。
跳出传统思维的习惯,才是解释和解这道题目的唯一出路!
我的闺蜜李亦可面对思考题没有马上回答,我不假思索抢先说话了,怎么可能?画不出来,要画出来,肯定满足不了徐教授提出的要求。
然后,闺蜜陈曦还是稳重,她考虑既然徐教授将这个题目交给学生讨论,必然有蹊跷,肯定有前提,还有后置。李亦可不断的眨眼,看得出三名女生正在思考问题。
还是陈曦灵活,她立即将黑板上徐教授画的呈正方形的四个点,一直在纸上画三角形。
明显的问题是,如果直接在四个点之间画,肯定不是条好的思路,根本满足不了思考题的要求。
思维创新不可能会讨论这样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创造学,就是发明创造的科学。
李亦可聪明又显现出来,她在笔记本上画了许多,很快找到思路了。
“快来看,我找到方法了。”
我和陈曦立即湊到李亦可面前,看到李亦可画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真的通过了呈正方形的四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