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缪仲昆是人,那么就有印象深刻的事。他印象最深刻的事不是别的,正是在望里中学读初二的一次国庆节征文比赛。2001年正是缪仲昆读望里镇第二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望里镇第二小学还是私立小学,望里镇第一小学反而是公立小学,此是后话。他读初二的时候就是2008年,那年令人难忘的不仅有BJ奥运会,还有WC大地震。初中同学董大泼拿了几张印着BJ奥运会吉祥物的纸在班级里发放。那年头印刷很贵,吉祥物印刷品更是抢手,我因为是班长兼语文课代表,董大泼便一次性给了我五张印着五福娃的纸。但他的记忆出了差错,如果那年有奥运会和大地震,国庆节征文里面就应该写上去才对,但是缪仲昆却没写这些。所以我推测应该是高二的时候,也就是2011年举行的国庆节征文比赛,但是比赛是什么时候举行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缪仲昆在征文比赛里写了什么。我特意去查了下2008年和2011年,国庆节放假都是七天,没和中秋节一起放。语文老师周启仲交代给缪仲昆的任务就是节后交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文章,主题是爱国主义或爱故乡这种情怀类文章。有时一周写两篇随笔的缪仲昆,居然花了六天时间来构思这篇文章怎么写好,然后在放假第七天用了四个小时把文章写好了。
缪仲昆写的什么,我已经无法一字不差的写下来,只能寄希望于比赛组织单位能保留纸质原稿或者图片或者电子稿。我记忆中那天,语文老师周启仲背着手,一脸高兴地把我堵在教室门口不让我出门,笑着对我说:“你得了一等奖。”由于交稿过了小半月,我一时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比赛获奖。周老师还提醒我:“国庆节征文比赛你获奖了。”我听到获奖消息的第一时间心情平静,旁边听到消息的初中同学倒是替我高兴:“厉害啊!老缪。”当天下午放学后,语文老师周启仲还把我留下,希望我把那篇获奖文章再默写出来。说实话,这我哪里能把一字一词都记住,但是大概的内容我还是能写下来的。那篇获奖文章题目就叫《赤子之心》,写的是一篇家谱引起的故事。
《赤子之心》写的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在ZJ省的大地上迁徙,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最后也就是现在定居在WZ市龙港市的缪家桥村。当然获奖文章里面没有明说这群人姓缪,只是文章的作者我姓缪。而且从写作惯例上讲,作者写的文章里面“我”一般是泛指,并不一定就是指作者本人。获奖文章里不仅写了迁徙的路线,还写了迁徙到一地后家族人员的生死,毕竟是家谱。获奖文章写的是,某一天,我在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厚书”,翻开来发现是家谱。为什么不把家谱束之高阁呢?可能把家谱供起来更符合传统。然后我就翻开家谱,杜撰了一些族人的事迹和生死,比如参加了与满人的大战,死了几个人;参加了与倭寇的战争,死了几个人;参加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死了几个人。我不仅杜撰了族人参与战争的事迹和人数,而且杜撰了族人当官进爵的事迹和人数。缪仲昆写这些的意思就在于表达族人为了保卫国家英勇奋斗,体现了爱国爱家的情怀,这很符合国庆节征文比赛的主题。然后是,文章中写着,我看完家谱后翻回封面,封面写着四个大字“赤子之心”,这正好点题。
有读者可能就有疑问了,既然缪仲昆那么看重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和对长幼有序的重视,怎么名字中还带“仲”字辈呢?原因一则是杜撰且缪仲昆为男性,原因二则是伯仲叔季又何尝不能作为字辈排行呢?缪克昆是“伯”,人格分裂出的第二代缪仲昆是“仲”。既然如此,那么“季”字辈的下一辈名字中间取“伯”字,现如今科技日新月异,老一辈有时候需要小辈的帮忙才能领会到科技产品的奥妙。从这种程度来说,是“伯”小辈对“季”长辈的教育也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