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部分诗词爱好者、新诗歌词写作者以及初学者练笔而言,我归纳的一佳、二歌、三沃、四月、五泰、六微、七萧、八尤、九元、十寒、十一真、十二侵、十三江、十四庚、十五青、十六东、十七支、十八锡、十九屋、二十鱼等二十部国韵国语诗词韵部,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它主要依据就是国语发音,大家都会说国语了,那就不会用错了。
至于有的人认为九元与十寒、十一真与十二侵等应该合并,我只想说一点,国语发音标准的话,它们彼此之间的差距真的很明显!
同时,这些韵部之间,各自都有很多完全相同的同伴,根本不像“而”音字寥寥无几只能归于近似的十八锡,完全没有必要把各自韵部都有很多字,两者之间又存在明显差异的类似九元与十寒合并成一个韵部。
我们是现代人,我们需要按照国语发音划分韵部,国语发音存在差异的,韵部内字数多于“而”音字的,它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韵部。
我们不需要十三辙,以及跟十三辙差不多的“所谓的中华新韵”!要知道十三辙是清末民初的戏曲、曲艺人所遵循的古韵,并不完全符合现在的国语发音。
对于习惯国语发音的现代人来说,把听起来完全不同的十一真与十二侵合并成一个韵部的差异程度,都足以支持把十二侵与十五青合并成一个韵部了。至少十三辙把二十鱼并入十八锡的理由,用到十二侵与十五青的合并也似乎并无不妥,都是音近而口型不同。
当然,用国韵的韵部,同样要用国韵的平仄。阴平、阳平是平,上声去声是仄。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国语或者说普通话作诗填词的问题,这个其实是很荒谬的一件事。它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根本不适合的问题。
这里谈到一点,什么是诗词?除了叙事抒情以外,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字义大于词义,构词新颖、独特、无定,行文精炼简直。
而国语,又称之为白话、普通话,连文章也称之为白话文,但究其本来,也不过是时人口语。而从古到今的打油诗,除了寥寥无几的几首之外,都是口语、俚语为主,至现代打油诗,更是除了五言七言的字数以外,诗词的平仄等等一概不讲,就是顺口溜,连称之为打油诗都不适合了。
这里要说到国语的特点,或许有人也注意到了,那就是单词化以及固定化,以至于当人用古语方式说话的时候,现代人完全理解不了,已经完全的思维僵化了。同时,这种倾向也导致了国语的西化,就是说跟西方文明只有词,没有字的概念接近。
所以说,就是这样的所谓国语,其实并不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如何能够以之作诗填词呢?连书面语都是白话文,如何能够符合精炼简直的要求呢?
譬如说“明白”一词,给任何现代人听到,都会跟“理解”搭上关系听的人是这样听的,说的人是这样说的听的人绝不会去理解这词有没有其它含义,说的人也绝不会将之赋予其它含义就算这词前后有其它字词,说的人、听的人也不会误认。
或许有一部分词有歧义,但是自从推行白话以来,追求的目标就是消除歧义,固化词义甚至部分字义,让说者与听者不会因构成词的字义去影响词的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