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为大家熟知的成语叫“徐娘半老”,后边还有四个字“风韵犹存”,很多人甚至拿这句成语当歇后语来用,一说前半句的“徐娘半老”,就知道意思是在说“风韵犹存”。但大家知道“风韵”这个词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徐娘这个人又到底是谁呢?
其实,徐娘是一位南北朝时梁朝的一位皇妃。而徐娘跟他的皇帝老公关系并不好,甚至可以说相当紧张,为了报复老公,徐娘竟采取了给老公的绿帽子的方式,戴了一顶又一顶,最后她的皇帝老公急了,直接用逼她跳井自尽的方式结果了这位风韵犹存、绯闻缠身的艳妃。这是个凄惨的悲剧故事或者叫事故,其凄惨程度可以说惨绝人寰……
徐娘的皇帝老公也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传奇人物奇葩。作为皇帝,他却酷爱藏书、读书和写书,在他的字典里,唯有书不可辜负,其它,如国家、美人连国家都是浮云。然而,当他即将失去江山的时候,他又似乎醒悟到自己是一个“被书耽误的皇帝”,于是在国之将亡时将毕生收集的十四万卷图书付之一炬,造成了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的第二次文化浩劫,成为千古文化罪人。最终结果,则是江山图书都被他辜负了。当然,一起被辜负的,还有风韵犹存的徐娘和家人。信息太密集,一时说不清。我们理理头绪,先从当时的流行的一种风气说起吧。
皇帝“出书热”
不知从何时,中国的皇帝开始流行写书,掀起一股“出书热”。此热尤以南北朝时的梁朝为盛。之前也有皇帝写书,比如黄帝内经,但那是后人假托的,是为了提高书的影响力的权宜之计,并非黄帝亲写。还有列仙传,据说是魏文帝曹丕所著,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梁代的两代皇帝梁武帝萧衍、梁元帝萧绎就厉害了,父子俩都很爱写书出书,而且写了好多大部头的书。按说皇帝爱读书,带着全国上下搞学问,建设书香梁国,这无论如何应该是大好事。只可惜,皇帝读的书写的书都跟治国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南辕北辙。痴迷于做学问、出书的直接后果就是荒疏朝政,甚至引起国家动乱,直至给江山社稷和身家性命都画上了句号。
我们听说过宋徽宗痴迷于书画艺术丢了半壁江山,宋高宗爱书法不思恢复中原,但对梁代的这对父子皇帝因写书而误国的事却知之甚少。本文的主人公梁元帝萧绎对于著书的热情,比其父更甚,江山和美人都不爱,只有写书最重要。而关于其父梁武帝萧衍写书误国的事也要简单一提。因为没有他写书误国引起的国家动乱,也就不会有他儿子继续写书导致国家停摆这回事。
父写书,王朝伤元气
话说梁武帝萧衍这位梁代的开国君主执政后期,因为痴迷研究佛系的学问,不仅先后四次出家为僧,把大臣们折腾了一溜够,又著作了佛教理论书籍几百卷,终于荒疏了朝政,以至朝臣中出现了奸佞。此时梁武帝又重用了背叛了东魏投奔他而来的侯景。这侯景脑后有反骨,跟谁也长不了。萧衍发现这个人的品性后想除掉他,业已来不及。那侯景率领千余人作乱,最后竟壮大到十万人,一直杀进京城建康,囚禁了梁武帝,最后将梁武帝饿死台城皇宫净居殿。
腹黑皇子的逆袭之路
这之后,梁武帝的儿子,历任会稽太守、江州刺史、荆州刺史的萧绎于大宝三年552起兵平乱,击败了侯景,称帝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史称梁元帝。乍一看,这是一个替父报仇、忠孝双全的人。但仔细一看,绝对不如乍一看。
在侯景围攻建康,他的父皇梁武帝危在旦夕时,他却以“俟四方援兵”等待四方援兵为借口,在上游拥兵自重,甚至杀了劝阻他退兵的下属萧贲,就这样眼看着自己的父亲活活死去在建康陷落后,他又忙于骨肉残杀:逼死亲生儿子萧方,杀了侄子萧誉,赶走了侄子萧詧其弟武陵王、益州刺史萧纪发兵东下后,他不仅让方士画了萧纪的像,亲自在上面打钉子,咒他早死,还请北周出兵,让北周抄袭其后路占了蜀地。萧纪兵败时,他又密令部将樊猛不许将萧纪活捉回来不要活的,不留活口。萧纪的两个儿子被他关着绝食,以致咬自己臂上的肉吃,十三天后才死去。借力打力铲除了所有他登上皇帝宝座的威胁后,他才登高一呼,为父报仇,借民愤消灭了侯景。真是“无毒不丈夫”。
站在历史风口上的心狠手辣的腹黑男萧绎如愿当了皇帝,然而经历侯景之乱的梁已大伤元气。
这位皇帝很弱智
看他登上王位的过程绝对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狠角色,但他又是个如假包换的文人皇帝,享有爱才的美名,这当然是虚伪的。有个人叫王伟,是侯景的头号帮凶、第一主谋,从发动叛乱起的一切行动几乎都出于他的策划。但此人才思敏捷,诗写得很好,被押到江陵后,在狱中写了一首五十韵的长诗献给梁元帝。王伟的罪行早够死刑了,梁元帝爱他的文才,准备赦免。但是忌妒王伟的人得知了此事,于是对梁元帝说:“以前王伟写的檄文也很好呀。”梁元帝找来檄文一看,原来上面写道:“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项羽的眼睛有两层眼珠,还会有乌江之败湘东王只有一只眼睛,难道天下会归他吗?元帝顿时勃然大怒,将王伟的舌头钉在柱上,开膛剖肚,一刀刀碎割而死。因为梁元帝就是湘东王,他天生残疾,是个独眼龙。才子只是曾挖苦过元帝,爱才的元帝就要残酷地将他杀死,这是什么样的爱才啊?真是前不及曹孟德之于陈琳,后不及武则天之于骆宾王。
另外,梁元帝治国理政毫无章法。两年前他错误地作出了定都江陵的决策,就已经注定了他必然覆灭的命运。因为猜忌岳阳王萧詧,打算消灭之,而萧詧不堪坐以待毙,于是招引西魏势力与其抗衡,梁因此失掉了襄阳。襄阳丢失,西魏的势力范围已经到了江陵鼻子底下。等到武陵王萧纪在称帝的时候,梁元帝又请求西魏宇文泰袭击萧纪,于是又被北周乘机吞并。要知道从四川出兵消灭江陵,只需要顺流而下,简直是易如反掌。我们读李白早发白帝城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能清楚地看到这种形势,魏国同意时就是按照先蜀后吴的顺序。所以,江陵头上悬着一把随时斩落的利剑。梁朝屡屡损失疆土,这并不是因为西魏宇文氏能够造成的,而是纯粹的自取灭亡。而在军事部署上,梁元帝对西魏却丝毫不加防范,对这种危如累卵的形势视而不见,还一厢情愿地把这个最危险的敌人当做自己的战略盟友,却把兄弟和宗族、潜在的敌对力量当作头号敌人,处处部署军队严加防范。作为一国之君,在政治上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都能搞反,他面前当然只有死路一条了。
失败的命运终于来了。公元554年11月梁承圣三年十月,西魏遣大将于谨、宇文护、杨忠率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指江陵。在接到梁朝旧臣马伯符梁在西魏的内鬼从西魏发来的密件时,元帝居然还一万个不相信。
当时西魏的主帅于谨在出兵时就对梁元帝的战术作了预测:上策是“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扬”,即军队总动员后主动放弃江陵,转移到建康。中策是“移郭内居民还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军”,即将外城居民迁进内城,加固城防工事固守,等待援兵。下策是“难于移动,据守罗郭”,即不作任何主动转移,死守外城。于谨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得出结论,梁元帝必然采取下策。而以后战事的发展果然不出于谨所料,梁元帝的战术甚至比下策还糟糕。
11月20日,武宁太守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北宗均报告了魏军即将南下的消息。梁元帝召集大臣商议,大将胡僧辩和谋臣黄罗汉竟然分析说:“两国关系友好,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必定不会如此。”去年曾出使西魏的侍中王琛说得更绝:“我当时揣摩宇文泰西魏太师,实际的统治者的神色,肯定没有入侵的道理。”于是梁元帝决定派王琛再次出使西魏。可是三天后,魏军已到达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一带,元帝这才下令内外戒严。但脑残的王琛跑到石梵今湖北钟祥县境后又给谋臣黄罗汉送去急信:“边境秩序井然,以前的消息都是儿戏。”真是猪一样的皇帝偏偏又碰上猪一样的大臣。元帝接到消息将信将疑,直到11月28日,元帝才派人到建康去征召握有重兵的大将王僧辩来江陵任大都督、荆州刺史,率军入援。作为一国之主的堂堂皇帝,却对抵抗魏军毫无信心,12月1日晚上在凤凰阁上已发出“今必败矣”的哀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对部属的防范控制也丝毫没有放松,郢州刺史治今武汉市陆法和要出兵勤王救江陵,他却派人阻止:“我这里能够破敌,你只要镇守郢州,不必调动军队。”一支最近的援军就这样被元帝拒绝了。元帝真的“能够破敌”吗?当然不能。在这场实际只进行了一个月的战争中,元帝根本无法组织梁军进行一丁点有效的抵抗。
12月10日,魏军渡过汉水,于谨派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骑袭占江津今湖北沙市市东南,截断了江陵以东的长江水路。当天梁元帝还在江陵外城的津阳门外举行了一次阅兵,但北风大作,暴雨骤降,只得草草收场。第二天,魏军攻下武宁,俘获太守宗均。一向坐轿的元帝骑马出城,下令在城周竖起一道六十余里长的木栅。当天夜里,魏军到达离江陵仅四十里的黄华,14日进抵木栅下。15日,梁军开门出战,新兴太守裴机杀了魏将胡文伐。可是到了24日栅内竟然起了大火,烧掉了几千家民房和二十五座城楼,魏军乘机大举渡过长江,于谨下令筑起包围圈,江陵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这时候梁元帝才想起向四方征召援兵,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一支到达。实力最强大的王僧辩远在建康,虽已作了部署并派出前军,却准备采取等待时机、袭击魏军后路的策略,可惜还来不及实行,江陵就已陷落。另一支援兵由广州刺史治今广州市王琳率领,日夜兼程才赶到长沙。555年1月4日,梁军分路开门出战,全部败还。10日,魏军全面攻城,梁军主将胡僧辩中流矢而死,军心动摇,有人开西门放入魏军。元帝退入金城内城,立即派两位侄儿作人质,向于谨求和。城南将领纷纷投降,城北的将士苦战到黄昏,听到城陷的消息才四散而逃。
元帝此时才如梦初醒,然而他的结论是:那些古书辜负了我!“读万卷书,犹有今日!”这是梁元帝版的“读书无用论”。于是他一声令下:“焚书!”然后他向着书海兼火海冲去,想跟他的书一起同归于“烬”,结果被左右阻止。死而不成,于是准备投降。其实即便到了这时,元帝还远未到山穷水尽之时,还有一条路可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当时有大臣谢答仁劝元帝乘夜突围,只要渡过长江,就能得到驻在江南马头的一支梁军的救援,但元帝仅仅因为不习惯骑马,就想当然地认为“事必无成,徒增辱耳”。在王褒的挑拨下,不明是非的元帝竟然怀疑起了谢答仁的忠诚,在谢答仁提出收集内城残部五千余人固守的建议后,索性就拒绝与他见面,气得谢答仁吐血而去。元帝这时又自以为能屈能伸,换上“白马素衣”出东门投降,真不知这位皇帝把自己毕生最爱的书烧掉以后还有没有灵魂,不过他的余生里除了屈辱和空虚还能剩下什么呢?在对其百般凌辱后,1月27日,魏军毫不留情地将梁元帝杀掉了。魏军从梁朝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选了数万人为奴婢,作为战利品押回长安,其余老弱幼小全部杀尽,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余家。当时天寒地冻,冰雪交加,又有二三成人沿途冻死或被人马踩死。
江陵城中的无辜百姓受到魏军的血腥屠戮,惨绝人寰,让人潸然泪下,不过在古代战争中往往如此最无辜的是那十四万卷图书,也包括梁元帝自己写的书,都被其一把火烧作了他的殉葬品。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对父子。他爹老来糊涂,酿成了“侯景之乱”,他拥兵自重,见死不救,眼睁睁看着他爹饿死台城他残酷对待自己的兄弟子侄,不惜与北方强邻内外勾结,借外援翦除政敌,终于登上帝位。然而他目光短浅,将川蜀、襄阳拱手让出后,自己的大本营江陵也便无险可守他又不修防务,只顾猜忌内臣,终迎来身死国灭的可悲下场。
最有意思的是,在强敌围城之时,他为了显示其文人本色,卖弄儒雅,居然还有闲情与臣下一起讲解老子。百官只能身着戎装静听。这样的“百家讲坛”你见过吗?登城御敌时,他居然还有闲工夫吟诗作赋,臣子中居然还有唱和的……如此极品君臣,焉得不败?
痛哉千古,图书一厄
梁元帝把亡国的原因归咎于读书,对此王船山王夫之说得很好“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元帝哉。”是的,表面上看,他确实是被读书写书耽误的一位皇帝,但根本上则是他的昏庸无能造成的。书哪里有负于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