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商朝约前1711前1066年开始出现正式意义的骨质典籍。据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段话说明殷商时期已经有了书籍,并开始有意识地收藏、整理甲骨文字,成为藏书活动之真正开始。
早期文献形式可谓丰富多彩:除甲骨外,还有青铜器铭文、石器、玉器、陶器,甚至最初的竹木简牍、缣帛等。
商朝储藏典籍的地方是宗庙。孟子正义告子章句下注载:“典藏受之天子,传自祖先,藏诸宗庙。”看来书籍跟祖宗一样神圣。
掌管早期图书档案的官吏称为“史官”。史官负责著作、整理、加工、典藏等诸多事务,尤以记录、保存史实为重。
大约前1312前1066年帝盘庚帝辛,也就是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至商朝灭亡期间,文字记录的载体以甲骨为主,且集中藏于安阳小屯村,藏书的地方有个很好玩儿的名字“龟室”,这是因为典籍大多刻在龟甲上。1899年,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王懿荣患了疟疾,去药店抓药时见药店所售的“龙骨”上的刻纹,由此发现了甲骨文。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决定发掘殷墟,第一次由董作宾领导,至1937年,前后共进行了十五次。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又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二万四千九百多片。抗战期间,这项工作被迫停止,大量的甲骨刚刚新鲜出炉就随同众多文物等被运往了日本,达一万二千多片。建国后,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3坑中又出土甲骨文689片。
甲骨文的最初研究者除王懿荣外,其他还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他们都是最早的购藏研究者。
1903年,刘鹗铁云藏龟出版,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
发掘甲骨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在古物中获利的人为垄断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点说成是汤阴或卫辉,导致学者多受其误导。
目前,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现状已基本摸清,约有16万片甲骨,共有单字4300多个,已释读字有16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