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父亲抱怨了两句以后,两父女就无话可说了。
实在找不到话题,父亲想把电话给母亲,楚丽华则问他们是不是困了要睡了。
很意外,今天,母亲没有接电话过去长篇大论说一番。
电话,就这样挂了。
是不习惯还是不踏实?
楚丽华说不清楚,反正就是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好像有种被排挤在那个家之外的感觉。
真不知道说自己什么好,指责唠叨的时候嫌弃,现在不搭理你了,又失落不已。
回头看了看已经熟睡了的三娃,哦,可能是因为自己有家了,母亲终于开始慢慢接受了吧?
想及此处,楚丽华内心酸涩,自己的小家,现在也是支离破碎的。
像是为了逃避这一切,楚丽华又再次埋头书籍了。
刚才读到哪里了?关于人的自我超越吧。
楚丽华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下,简单做了一个总结。
我们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试图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种感情,就是推动你超越自我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
但千万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度焦虑而采取了错误的办法,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自闭、犯罪等等问题。
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超越呢?
楚丽华稍微了解一点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这也是曾经她一直坚定相信的理念。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人格,在你五六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如果你成年后有什么行为的问题,比方说胆小害羞,那就要追溯你的童年经历,看看是不是小时候被什么事情或者是陌生人吓到了。
总之,就是往以前看,认为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性格和行为,所以在弗洛伊德这里,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很难的。
既然阿德勒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最后又自立门户唱对台戏的,那他的理念呢?
楚丽华几乎是带着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心态往下读了。
母亲的态度让她心理发慌了。
自己的小家不完整了,大家也不是那么在意自己了。
她只得唛头看书。
个体心理学给了我们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阿德勒也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他的病人一旦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也要去从病人的童年经历中寻找原因。
但他跟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阿德勒认为,人的经历不能决定人的行为,因为人可以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创造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