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郑老师,其实同样来自师大的语文张老师,也在关注者每一个同学,众多学生中老师能记住的,往往要么是学习拔尖的学生,要么是成绩落底的学习。记忆更深刻的还有那几个特别努力的。而像丁艾这种文艺脑子,却也属于自觉主动求进步的学生,老师也有好感。相比芮玉属于任性类的人,高兴了就死命学习,进前几名没什么问题,不高兴了就吊儿郎当,忽高忽低过山车似的节奏,这也更加让老师们在意。张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里面全是书,很多书丁艾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丁艾第一次见到张老师的书架就傻了,像这么大的书架,以前从来没有见过。
丁艾爱书,只不过没有书,之前同学们流行过一阵子琼瑶小说,班上女同学排着队借,一人一天。晚上带回家藏在被窝里面打着手电筒偷偷看完第二天传给下一个同学。有一次偶然借到一小本鲁迅先生的书,每一句都写的那样的震撼,读来回味无穷,丁艾舍不得还书,花了两夜把全书都抄在了本子上。后来男同学们传阅《薛仁贵征西》类的书,女同学都不看,丁艾也排着队带回家,读了几页竟然不舍得放弃,花了一夜没有睡,读完了全本。书籍是那样的珍贵,像丁艾这种农村家庭的孩子平时根部看不到什么书。
语文老师的出现,打开了一扇阅读的大门,丁艾从张老师的书架上源源不断的拿书,读遍了鲁迅的全集、认识了高尔基、莎士比亚。有时候拿到手中的书就迷上了,有几次坐在老师的房间直接看起来,看不见字的时候,抬头一看,外面已经黑了。张老师既鼓励丁艾多读书,也怕她把大量时间用在阅读上耽误其他科目,毕竟时间只有这么多,给丁艾借书都是限制着借。张老师也关注丁艾的数学成绩,阅读之余总会提醒丁艾,放下书,休息一下,拿出数学课本给你讲两道数学题。师大毕业的张老师对于中学数学自然不在话下。对于丁艾的作文,张老师一字一句修改作文,丁艾的作文虽然一直被班里的当做范文,经过张老师的指导,以前那些无病呻吟,堆砌辞藻的毛病才逐步减少了。阅读多了以后,眼前像打开了更大的一扇窗户,整个人都充实,少了很多浮躁。
丁艾更加尊敬化学的杜老师,那个平时极其严苛的长一双睿智深邃大眼睛粗眉毛的中年男人,在一次全班集体考砸之后,苦口婆心劝同学们要上进的时候,在讲台上流下哀其不争的眼泪,那节课全班同学都哭了。
在一节课上,杜老师叫起来最前排的小个子男生上讲台做题,瘦瘦弱弱的男同学举着粉笔,犹豫几分钟落不下一颗字,手底下慌乱的瞎绕着,一看就是不会做,杜老师忍不住抬起脚来,狠狠的踹向男同学的屁股,踢到跟前了却又收住了脚,杜老师气的发抖:我讲三遍了啊?问你们一个个说会了会了,看你们的眼神,哪个会了哪个不会,我看不出来吗?不会的主动来我办公室我再讲啊,教室里这么多人,我一遍一遍重复讲,会的同学嫌啰嗦,不会的同学还是听不懂,你们不会要说出来,不会不丢人!来学校就是学习的,就是从不会到学会的。化学是初三才开始的,一开始丁艾还可以跟的上,天生脑筋不灵光丁艾很快就被各种换算搞迷糊了。丁艾一次一次往杜老师办公室跑,问过了还是不会的,再去,杜老师从来没有对女同学发过火,他是个幽默风趣的老师,大约彼此都记忆深刻,毕业二十多年后,偶然一次在街上遇见,两鬓霜白的杜老师一张口叫出丁艾的名字,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丁艾瞬间泪如泉涌。
一个人一辈子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遇到一些好老师,他们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八九十年代的一直念到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农村里的孩子普遍上学晚,十四五岁了才开始学习ABC二十六个字母。英语老师是省城师大刚毕业清秀白净的大学生,比丁艾她们大七八岁的样子。省城毕业的董老师有着一张忧郁消瘦的模样,身上透着一股文弱儒雅谦谦君子的风骨。后来丁艾她们打听到,忧郁是因为他的女朋友留在了省城的学校,大多数时间董老师都安静地待在宿舍里,大约是在给女朋友写信。除了上课不多见面。董老师有一把小提琴,他非常喜欢拉琴,几乎每天清晨和黄昏,校园里都飘荡着天籁一样动人的小提琴声,丁艾她们这帮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孩,第一次听到悠扬高雅的小提琴声,妥妥的下里巴人遇见阳春白雪,丁艾自卑地发觉终归这世界好多美好与自己相距遥远。为了听他拉琴,学生们每天提前好早来到学校,然后悄悄的待进教室里。董老师有段时间跟语文老师学起吉他。那段时间,丁艾她们常常能听见董老师宿舍里传出那些宛如清风撩拨心弦的忧伤而美妙的自弹自唱。唱的最多的一首歌叫《兰花草》。那时候老师们宿舍和办公室共用一间房子,为了能去董老师的办公室一睹小提琴的真容,更是想看一眼他拉琴的模样,学生们都纷纷央求学习委员代领一次作业本,代跑一次老师办公室问话。